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把茅榜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把茅榜

分类:【中国民俗】

壮族开垦荒地有“打标为记”的习惯。桂中柳江等县,旱地称“畲地”。垦荒种旱粮三年轮歇,年年要丢熟地开生荒。立冬后家家上山找地,寻找轮歇已久、土肥、水土流失较少的地。选定后,在地中央和四周就地取材,用一把茅草或一丛芭芒的尾端弯折,扎成带把倒立的三角形标记,俗称“把茅榜”(也称“草标”);或在树干上、高石上扎个三角形茅榜,或在选定地方的四周锄几锄新泥再扎茅榜。后来者见了茅榜,便自觉离开另找别处。年初五开始锄地,大规模开荒常在元宵以后。在桂西凤山、巴马、大化、东兰等县,开春后妇女、少年结伴换工,打碎去年冬耕冬锄所翻起的土块。一天打完一家的土,一家设宴;一天打完几家的土,几家合宴慰劳众人。他们打土块时,要面朝太阳,日出朝东,日中朝北,日落朝西。民间认为,人随太阳转,必有大丰年;人面若朝南,见草不见粮。

在桂北越城岭南麓的龙胜、全州、资源等县,红瑶、花瑶、盘瑶山区和融安、融水等县瑶、苗、壮、汉杂居山区,流行“打锣挖地”风习:主家请歌师,备茶水、饭菜,出通告,各村男女中青年闻讯自带农具来帮工。挖地时,由歌师(兼巫师)到地头敲锣打鼓,并引吭高歌,挖地者按着鼓点随声附和,边唱边劳动。鼓点声密,众人舞锄也密;鼓点声稀,则舞锄也稀;谁若落后,歌师便到他身边唱歌促进;鼓点声停,则众人休息。他们认为,击鼓唱歌能将山神唤醒,开出的荒地才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男女青年白天在劳动中比体力、赛工效,夜间已婚者各自回村,未婚者留在主寨比智力、赛歌才。所以,打锣挖地内含社交与物色恋爱对象的社会功能。

在边远的瑶山,迄今还存在游耕的方式,即砍荒烧山,草里收粮,吃尽一山过一山。砍荒烧山,高山陡岭的山槽地,有山石间隙最好,这里地势低凹,林木茂盛,陈年林叶积厚,肥力充足,时有巨大山石突起,拦截了山水的直接冲刷,保护了肥泥沃土,加上砍荒烧山的草木灰,适合种植粟黍。砍荒烧山之日,起床、吃早饭、备物品、出门、进山,整个过程都忌讲不吉利话,动刀前默记山神土地,祈求庇护,烧荒开垦顺利,播种风调雨顺,粟黍秋后丰收,等等。点火后离开山场,不得回头张望。民间认为,回头将使草木燃而无烬,撒种发苗不齐。种子撒完后不得拍手去尘,否则作物将会生长不好。收获后随手抛荒,次年另选山坡砍烧,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周围的山坡砍尽了,迁徙它处,由此得名“过山瑶”。这种破坏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落后生产方式,随着人们认识不断提高,吃尽一山又一山的游耕,逐渐被耕种熟土的定居耕作所代替,从而稳定了生活,避免了过山迁徙。但仍是“种完近山种远山,八年回种老荒山”,轮种轮歇,较为粗放,尚待改进。

生活在喀斯特石灰岩大石山区的毛南人,可供耕种的土地有限,人们对土地十分珍惜,“土能生黄金,寸土也要耕”。如果发现可耕的荒地,人们就扛起脚踏犁去翻几块土,结草插个“地标”,别人见了不再抢种。山上石缝没有土,用泥箕装了山下的土运上山,填满石凹种作物。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