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抑制兼并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抑制兼并

分类:【传统文化】

兼并一词原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封建诸侯的兼并战争而言。到战国中后期,兼并一词被引申来表示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经济凌夺的活动。从此以后即成为富强者对贫弱者的经济凌夺活动的专用名词。因此,抑制兼并就指制止或反对豪强富人的兼并活动。

中国古代抑制兼并思想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古老的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贱买贵卖或重利盘剥活动使农民陷于贫困。另一方面是自战国以来,土地买卖盛行的结果给豪强富户造成一种强购农民土地的条件。这两种情况基本上均以贫弱农民为其兼并对象,所以代表农民大众利益的思想家,从来就反对兼并。同时兼并行之日久,势必造成众多农民流亡,危及封建经济基础。某些为维护统治阶级长远利益的思想家,也主张抑制兼并。

中国整个封建时期一直存在着兼并问题,只是其趋势有时尖锐,有时缓和,因此,抑制兼并思想也是不断出现的。此外,兼并方式在各历史阶段上亦不尽相同,而在封建地主经济后期还出现了一股和它相对立的反对抑制兼并的新思潮。从战国后期到西汉文景时代这一段历史时期内,以富商蓄贾对农民贱买贵卖和高利贷剥削为其基本兼并方式。如《管子》中就曾多次提到,每年四季中的农忙时节为农民急切需要生产或生活资料的时候,同时也就是商人乘机操纵的时候,“此民之所以相并兼之时也”(《山国轨》)。这也是兼并一词在经济领域的较早引用。西汉初,晁错曾指出,“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商人“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汉书?食货志上》)。这是西汉时代对大地主和商人兼并活动极为突出的描述。稍后的董仲舒也提出“塞兼并之路”的主张。他所说的兼并则是指对土地的兼并,“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汉书?食货志上》)。此后,由于土地兼并活动时起时伏地一直延续到封建末期,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故要求抑制土地兼并的思想也随之经常出现。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各种企图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如汉代董仲舒、师丹的限田议和王莽的王田制,西晋的占田制,北魏的均田制,以及宋明以来各种谋求解决土地问题的设想,无不与打击土地兼并相关联。至于其他有关抑制兼并的言论更是多得不胜枚举,只是南宋以后的抑制兼并呼声不如以往迫切而强烈。

中国历史上把抑制兼并作为经济改革核心的当推北宋王安石。他的抑制兼并的思想有两个特点:一是针对大地主的兼并和“富工”、“豪贾”对土地的兼并,这是因为中国封建经济发展到宋代,封建大地主更是累累兼营工商业,而一般大工商业主又都拥有大量地产。二是他认为各种经济活动,如让私人自由经营,政府不加干预,不仅是“贵、强、桀、大”的人会从事兼并活动,即使是“阡陌闾巷之贱人”,也可能从事兼并。但是,从北宋起,由于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对待抑制兼并的态度发生了新的变化。他们代表着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不同意甚至反对抑制兼并。这是封建后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先行思想。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