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拉伊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拉伊

分类:【文化精萃】

印度十九世纪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懂梵文、阿拉伯文、波斯文、英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及希伯莱文。对于西方历史、哲学和文学的研究形成了他既受印度教又受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影响的世界观。1814年定居加尔各答后与社会上层一些知识分子共同提出一系列改革社会的主张,并于1828年建立启蒙社团“梵社”,开始进行宗教和社会的改革活动。作为十九世纪孟加拉新觉醒运动的先驱,于1831年赴英、法游历。他的最大功绩是将西方文明引入印度,为孟加拉现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础,印度人尊称他为“现代印度之父”。从15岁开始写作,是他首先将梵文经典译成孟加拉散文。他写了大量文章,启发民众觉醒,开展强大运动反对偶像崇拜,反对多妻制,抵制殉葬,主张寡妇可以再嫁。1929年他创办《孟加拉先驱报》,对一切社会陋习和时弊予以抨击。主要著作有《吠檀多》、《与普达查尔吉探讨》、《与格沙米探讨》、《殉葬制度的推行者与取消者的对抗》、《老师的木履》、《仪式》、《论殉葬》、《北孟加拉语法》等。

德国教育家,与梅伊曼同为实验教育学的倡导者。初任乡村小学教师,曾随魏斯曼学习生物学,以后一直在师范学校任教。他重视活动,把活动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他认为任何有机体的活动都是由感受、类化、整理三阶段构成的,因此为教学过程制订了“刺激―内化―反应”的公式,要求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使儿童有所感受,通过儿童的类化整理,然后以筋肉活动和形体动作作出反应,表达思维内容。由于他强调学生的“行动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其理论又被称为“行动教育学”。拉伊注重用观察、统计、实验等方法研究教育问题,认为教育实验可以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便于验证构成教育现象诸因素的各自地位和作用。他的实验及其结论旨在证明人是一种生物体。有所活动才体现其学习的最大效果。主要著作有:《实验教育学》(1903)。

藏族传统民歌。流行于西藏、甘肃和青海等地区。是当地的一种山歌,也是情歌。拉伊曲调悠长,气息宽广,多颤音。歌词一般两段,也有三段的。前段比喻,后段说本意。有独唱和对唱两种。平时劳动休息时、节日或婚礼上常见男女双方对唱情歌。夏日,藏民在拔草、放牧、行路时,往往喜唱“拉伊”。唱时歌声四起,回荡山谷,一群青年人唱得高兴了,也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并且往往把恋人邀到一起,互赠礼物,倾诉爱情。在婚礼上唱,必需征得老人同意,当老人们退席后,青年男女则借婚礼气氛及酒兴欢唱,有时通宵达旦。男女青年边喝酥油茶边唱,以隐喻比兴的唱词表达各自的感情,如双方有意,则互赠信物。许多青年男女的婚事便由此开始。

藏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创造出了一种类似花儿的山歌“拉伊”。拉伊曲调优美,旋律高亢,以青年男女表达恋情为主要内容,多为三段体,前两段为喻体,后一段为实体。根据表达的内容有询问歌、相见歌、挑战歌、交心歌、思念歌、离别歌等。

藏族女歌手 (戴建宁 摄)

粗犷豪放的藏族人民唱起“拉伊”却是细腻婉转,把少女对男子的情感表现得娇柔羞涩,把男子对女子的情感比喻得形象贴切。如:

   我这棵坚韧的檀香树,

   三伏的烈日晒不枯,

   三九的严寒难冻死。

   如果没有锋利的板斧,

   仍然是千年树一株。

   我这个年少的伴侣,

   流言蜚语吹不散,

   父母阻挡也枉然。

   如果没有阴间阎罗王,

   白首偕老和你永相伴。

表达了一位青年男子对爱情的坚贞和至死不渝的情感。

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二日,在风景优美的贵德西河滩举行拉伊盛会。这一天几十里内的群众都来此竞唱“拉伊”,夺魁者多为女性。傍晚时分形成庞大的赛歌群。这时,这里明灯闪烁,黄河咆哮,歌声、口哨声、鼓掌声交织在一起,响彻西河滩上空,成了各民族狂欢的地方。近年来,这儿又发展成为大型物资交流会,还有各种形式的文艺汇演,更添一道热闹的景观。

拉伊在广大藏区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藏族音乐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