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拙政园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拙政园

分类:【文化精萃】

在江苏省苏州市娄门内。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原为唐诗人陆龟蒙住宅,元为大宏寺。明嘉靖初御史王献臣买下寺院建国。1860~1864年是太平天国忠王府的建筑范围。存有太平天国彩画、石刻等。园以水为主,建筑物多临水而立。建筑布局吸收绘画艺术,利用自然,对比借景的手法,人置其间,如在画中,是我国典型的江南特色园林。园内有远香堂、水飞虹、见山楼等风景点。

苏州古名园之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娄门内。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住宅,元代为大宏寺址。明代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买寺产建成此园,借晋人潘岳《闲居赋》中“拙者之为政也”语意,题名拙政。迭经易手。分东、中、西三部,布局以水为主,主要建筑均临水。中部为主景,主体建筑“远香堂”以宋代周敦颐《爱莲说》“香远益清”为名,堂柱列于廊下,入堂可观四周景色,因谓“四面厅”。另有见山楼、待霜亭、梧竹幽居、小飞虹、小沧浪、听松风处、得真亭、鸳鸯厅等,重廊复阁,错落有致。东部主要建筑为解放后重建。西部沿水筑游廊,人行其上宛若临波。为明、清两代园林艺术杰作。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江苏苏州娄门内东北街,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全国四大古典名园之一。初系唐陆龟蒙住宅,经近人考证,是陆之故里。明代后始成园林,几经营建,成今之规模。现全园面积约4.1公顷,包括东、中、西三部分。水面积约占三分之一,视野开阔,建筑多临水,山径水廊起伏曲折,山水相映,林木如盖,景色自然,古朴幽雅,极富情趣,一派江南水乡风貌,为江南古园之杰作。

位于苏州市内东北侧,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明正德年间御使王献臣占大宏寺建造园林并借用晋代潘岳《闲居赋》中“拙者之为政”句意为园名,后多次更换园主,或为官府所用,或为官僚地主私园,或散为民居,经数次修建扩建,现园面积62亩,大体为清代规模,由东部(归田园居)、中部(掘政园)和西部(补园)三部分组成。

此地初是积水弥漫的洼地,经浚治成池,环以林木,造成一个以水为主的风景园。众多建筑群临水而建,园内31景因地而设,景随步移,分聚相间,山径起伏,水廊曲折,池清水秀,古木蔽日,自然雅致。

东区占地面积31亩,景物多为解放后在明归田园废址上扩建。入园处在最南端,经门廊、小院过兰雪堂进入园内。园东侧是一片旷阔的草坪,坪西堆土山,四周水围,岸边杨柳低垂,芙蓉榭、天泉亭、放眼亭、秫香馆、假山、曲桥错落有致的分置园中,水木明瑟旷远,富于自然情趣,西侧有一道依墙的复廊与中区相通。

中区,为清初吴三桂婿王永宁居园,面积18.5亩,其中水面占1/3,集全园精华所在。布局以水为主,临水建有不同形式、参差错落的建筑物。远香堂为主体建筑,居中心位置,是园主宴宾客之处,四面长窗竖透,四周景致览于窗前。堂开三间,单檐歇山顶,堂南黄石假山,山上林木苍翠,堂前广植玉兰,扶疏相间以一池碧水衬托;堂北临池设一宽敞的月台,池水为东、西两土山分隔,两山间有小溪,形似两座岛,以土为主,以石相辅,东山上建有六角形待霜亭,西山山巅建有长方形雪香云蔚亭,周围遍植竹木,夏日鸟鸣蝉噪,是消暑胜地;堂西循曲廊,接小沧浪廊与小院,环境幽深恬静,由小沧浪凭栏北望透过飞虹桥,遥望荷花四面亭,西北有座见山楼,二层,三面环水,相传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筹划军机之所,登楼可至盘山架阁,隔水相望南轩与香洲;堂东南隅之枇杷园,以轩廊分隔小院数区自成天地,外绕垣墙,内植枇杷、芭蕉、竹、木樨等花木。枇杷园北有一座土山,山上建有绣绮亭,山东面有海棠坞,内植海棠树木,竹丛榆株,配制得体,庭院处理布置雅致精巧。

西区,清末称为补园,面积最小,只有12.5亩。总体布局仍以水为主。水池成曲尺形,水面回环有余而辽阔不足,池北为假山,山顶傍水建亭阁;建筑集中在南岸,南侧的鸳鸯厅最大,厅内以隔扇和挂落分成南北两部,北部称三十六鸳鸯馆,南部名十八曼陀罗花馆,夏日观看北池荷叶、水禽,冬季欣赏南院假山、茶花。厅东迭石为山,上建一亭,亭内俯瞰园内景物则历历在目,而又可借中部的水光山色,故称宜两亭。宜两亭北为构筑别致、曲折起伏、跨水而建的波形廊及相接的倒影楼。楼、亭隔水互为对影,清澈的水面上浮现倒影,为拙政园西部风景最佳之处。厅西留听阁,内镂雕松、竹、梅、龙等图案,相传为太平天国的遗物。

拙政园采用分割空间、利用自然、对比借景的手法,吸取传统绘画工艺,筑成具有江南特色的典型园林。

在苏州市。始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代为大宏寺。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退隐回乡后,买下寺产,改建成园林,并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命名为“拙政园”。以后屡有兴废,1860-1864年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范围。现占地约60亩。拙政园的布局采取分隔空间、利用自然、对比借景的造园手法,吸收传统的绘画艺术,因地造景,景随步移,具有明代园林开朗大方、平淡自然的风格。此园以水为主,建筑物多临水而筑。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景物开阔,中部疏朗自然,西部则较为紧凑,其中以中部为全园的精华所在。中部的布局以池水为中心,沿池植垂柳,临水建有形式多异、错落有致的建筑物,其中远香堂是一座四面厅,四周景色一览无遗。南有黄石假山,北面临水有月台,池水以土山分隔,山上林木葱郁,有雪香云蔚亭和待霜亭。见山楼相传为忠王李秀成办公处,登楼可至道盘山架阁。此外,还有南轩、香洲、玲珑馆、嘉实亭等景点,重廊复阁,玲珑精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北街。初为南朝宋高士戴锸住宅。唐为诗人陆龟蒙居所。元代为大宏寺。明正德八年(1513),御史王献臣弃官还乡,买下寺产,构建宅园,历时十六年始成,取晋人潘岳《闲居赋序》:“筑室种树,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王献臣死后,为其子一夜豪赌输于徐时泰,渐荒芜。后数易其主,迭经兴废。明崇祯四年(1631),东部为王心一所得,名归田园居。中部仍称拙政园,钱谦益曾租居园中。后为陈之遴、王永宁(吴三桂婿)所有。康熙十八年(1679)改为官署,康熙皇帝玄烨曾来游。乾隆三年(1738)前后中、西部改为复园、书园,分割为自成格局的三个小园。复园园主蒋?喜与翰墨之士相交,沈德潜、袁枚、赵翼、王昶等均来游,并有游赏之作。太平天国时,中、西部为李秀成忠王府。此后中部为“八旗奉直会馆”,西部为“补园”。现存园林大致为清代后期格局。中部开阔疏朗,是全园精华之所在。水池居中,水面占五分之三,“凡诸亭、阁、台、榭,皆因水而为势”。池南远香堂,取宋人周敦颐《爱莲说》“远香益清”句意,面阔三开间,单檐歇山式,为园中主体建筑,回抱于山池之间,四周长窗透空,为赏景、宴饮佳处,往西过“倚玉轩”,即达苏州诸园中唯一的廊桥“小飞虹桥”,桥南有三间水阁为“小沧浪”水院,轩榭翼波,廊阁精巧,宛然如画。从池东岸梧竹幽居亭西望,园外北寺塔如在园中,此为借景佳例。池西北为见山楼,三面环水,昔为李秀成军机处,登临可见虎丘,与楼隔水相望有香洲、玉兰堂诸胜。西部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主体建筑鸳鸯厅位于池南,形制独特,银杏木雕刻的玻璃屏风将室内空间一分为二,北为三十六鸳鸯馆,南为十八曼陀罗花馆,池西岸留听阁中的楠木落地罩、螺钿漆屏风,皆为木雕珍品。假山上的宜两亭,取白居易《欲与元八十邻》:“绿杨宜作两家春”句意,登亭可望中、西两园景,为隔园借景佳例。拙政园空间分割多变,聚散自然,收放得体,以水布景,山水相随,楼台掩映。利用自然,巧于因借,因地造景,景随步移,创造出“山花野乌之间”、“虽在城市,而有山林深寂之趣”的自然风光,为江南古园之杰作,成功地体现了我国传统的造园理论和造园艺术。明代文徵明曾为园中三十一处风景各作一画并题诗,有《拙政园记》详言其景。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内东北街,是苏州四大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古典名园(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之一。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为大宏寺。

西园是以池水为中心,主厅是一座鸳鸯厅,临池养有鸳鸯。还有十八曼陀罗花馆、留听阁、浮翠阁、扇亭等。

文徵明(1470-1559年),明书画家、文学家。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54岁任翰林院待诏,三年辞归。工行、草书,亦能隶书,擅山水、兰竹、人物画,形成“吴门派”,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