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拴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拴线分类:【文化精萃】 老挝民间风俗,主要流行于老龙族中,是一种祝福仪礼,意为“系魂”。常在逢年过节、迎宾送客、婚嫁喜庆,甚至伤痛疾病、亲友去世、离家远行、外出归家、经商发财、乔迁新居、子女降生、提级晋升、上司莅访时举行。其意念是:人若悲喜过度,易致魂不守舍,恶魔缠身,所以要系住魂灵,以保无恙。以往有佛教和婆罗门教两种形式,近现代多结合进行。仪礼前要布置好福席。席上铺精致美观的妇女披肩布,置银制束腰高脚盘。盘内装鲜花、棉线、食物。束腰高脚盘也可用芭蕉杆制作的三、五、七层塔状容器代替,以五层者为例,下层摆放鲜花、粽子、点心、水果,二、三层放花瓣,四层铺以花瓣,搁放棉线,五层点燃蜡烛。此外,席上还摆有蜜酒、佳馔。整个福席五彩缤纷,鲜艳夺目。仪礼开始时,人们围坐在福席周围,先请五名以上比丘诵经弘法,或由老者(必须当过比丘)诵颂词。各种目的的拴线有不同的颂词。颂词诵毕,开始拴线,一般按年龄或职位高低依次由主人给客人(或接受拴线祝福者)拴。被拴者一手举在腮边或扶住福席,一手伸出(通常先左后右),静心默祷佛陀和神灵护佑。亲友一人或数人坐其身后,手扶其身。余者一个扶一个,静心祝福他人幸福、安宁、长寿,称为聚福。拴者从福席上取下一根洁白的棉线,双手捻住两端,口中念念有词,先在被拴者伸出的手背上往外刮几下,后在手心上往里刮几下,祝愿他祛祸祛邪、拢福聚祉,再把棉线拴结在被拴者手腕上。拴毕,被拴者双手合十道谢或口称“啥突”!(意为“善哉”或“愿如所祝”)在同一仪礼上,主客之间也可借机轮流互相对拴,表示相互祝福。往往在一次仪礼后,参加者的手腕上都留下一个白色线手镯。风俗要求,不得着意解除,应带着让它自行磨损脱落。福席上的棉线用完,参加者开始食用福席上的蜜酒、果品、佳肴,互相交谈。食用时另有许多讲究。在老挝的一些地方,也在水牛下田开耕播种之前,为耕牛举行拴线仪式,不同的是福席上还要有香水、青草饲料。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婚礼上的主要仪式。傣语称“苏宽”,直译为“拴魂”,意译为“把新郎新娘的两颗心拴在一起永不分离”。当地傣族有从妻居习俗,婚礼一般在女家举行。举行婚礼时,新婚夫妇依男左女右隔桌跪在主婚人席前,主婚人从桌上拿起长条白线,自左至右绕过新郎新娘的肩,再把线的两端搭在桌上,接着又拿短线分别绕在新郎新娘手腕上。此后,再由来宾拴,一般是男方亲戚先给新娘拴,再给新郎拴;女方亲戚先给新郎拴,再给新娘拴。一对新人要向主婚人和宾客一一致谢。拴线有祝福婚后互敬互爱、生活幸福、白头偕老之意。拴线仪式亦用于为亲人送行等场合。 云南拉祜族传统婚礼习俗。拉祜族婚礼,古朴而清新。一般不置办酒席,届时邀请寨中长辈、亲朋好友等前来,大伙聚在一起畅谈、饮茶、抽烟。长者教导新郎、新娘婚后要敬奉老人,照顾弟妹,努力生产,勤俭持家,祝福夫妻和美。在婚礼上由“摩八” (巫师)或媒人给新郎、新娘举行拴线仪式。用一根白线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旧时拴在脖子上),然后新郎、新娘同饮一碗清水,表示夫妻一心,心地纯洁,白头偕老。之后,用“鸡肉烂饭”招待宾客。 老挝民间传统交际习俗。亦称“巴喜” 或“素宽”。主要在欢迎嘉宾贵客和祝福活动时举行。不同场合的 “拴线” 仪式,念不同的祝词。通常由老太太或年轻姑娘进行 “拴线” 。她口中念念有词地把一缕浸过香水的白线拴在被祝福者的手腕上,有时也有乐队奏乐进行的。拴上的线至少要戴三天。许多农村有专门举行此仪式的地方。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