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拿篮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拿篮子分类:【传统文化】 湖南江华瑶族的一种婚俗。当地瑶族姑娘,每逢圩节假日,都手提一只精致的小竹篮,盖之手帕,在圩场四周徘徊。小伙子如看中了某个姑娘,就趁其“不备”,拿走篮子,买上点心放进去,再回到姑娘身旁。然后,两人走出圩场,到野外对歌。小伙子先请姑娘吃点心,边吃边开始对歌,双方以歌沟通情意,互报信息。歌毕,姑娘要回篮子,定好下次约会。下次见面时,姑娘仍手拿竹篮,唱着歌来会小伙子。这时,小伙子再一次拿过姑娘手中的竹篮。如果姑娘看中了小伙子,竹篮里便放着她亲手做的一双或几双布鞋。这样一拿一送,双方便建立了恋爱关系。等到爱情成熟时,小伙子就挑着两个特制的大“爷粑”和“娘粑”,到姑娘家中来求亲。姑娘的父母热情招待小伙子,午餐后,姑娘的父母如收下了这两个大粑粑,表示允许姑娘今年冬天出嫁;如让小伙子仍挑着“爷粑”和“娘粑”回家,则表示姑娘今年不出嫁。小伙子只好明年再来求亲。 瑶族男女青年的社交恋爱活动。流行于湖南江华等地。每逢年圩日,成群的姑娘都纷纷手提竹篮徘徊于圩场周围,小伙子看中了哪位姑娘,就趁其“不备”将篮子拿走,买上点心装入篮内,然后再回到姑娘身边,于是双双离开圩场,对歌传情。临别,姑娘取回竹篮,并约好下次相会的时间地点。届时,姑娘仍旧提着那只竹篮,如果她对小伙子已有意思,篮中还会放上一双或几双亲手制作的布鞋,小伙子照例将篮子抢走。经过几次接触、交流,双方感情不断加深,小伙子就可以挑着两个特制的大“爷粑”、“娘粑”到姑娘家正式求婚了,如果两个糍粑被姑娘的父母收下,就表示他们的婚事已成,否则,小伙子就只好再去圩场努力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