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挖土锣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挖土锣鼓分类:【传统文化】 土家族农业生产风俗,流行湖南西北部地区,为一种互助帮工活动。村寨中缺田少土的单身汉,为了成家立业,开荒生产,便在上山挖地时,由发起人先敲一通锣鼓,村内众人闻听锣鼓声响。都自动赶来帮白工,尤其是青年男女,喜欢在锣鼓声中边唱歌边集体劳动,既帮助了别人,又带有娱乐性质。在起立房屋和婚丧嫁娶活动中,也有此类无偿的帮工习俗。 土家族说唱音乐。亦名薅草锣鼓,还名山锣鼓。清长阳竹枝词: “荷锄一队转坡陀,冷饭凉浆树下多;开遍山花叫山鸟,鼓锣处处唱山歌”。其音乐与山歌不同,为说唱音乐,行腔时都以高腔行腔,音量大,调值高,音域广,旋律起伏性强,因此称挖土锣鼓歌不叫唱,而叫“喊”,卡着脖子喊,歌声尖啸, “那山听见这山歌”,一声鼓歌起,山鸣谷应,音传数里。其曲牌非常丰富,达五十多种。尤其腔类,最为复杂,由歌者自由发挥,常以掌握的多少来衡量一位歌师的“本事”,可命出名目的有:洗脸腔、桂花腔、迎客腔、伊南腔、矮南腔、昆腔、傩愿腔、勾锣子腔、色痨腔、跑马腔、紫竹腔、端公腔、哭腔、打锣腔、鸦鹊腔、满天荫、黄龙三绣、花儿娇、浑天舞、篾穿花、虎抱头、三条?、绣香袋、吊灯笼、金鸡尾、打芦花、望家乡、黄凉伞、节节高、九样花、金葫芦、金香炉、散花、龙摆尾、交藤花、一点花、牛角尖、倒退莲等,正如俗谚云: “锣鼓不出乡,各有各的腔”;“打得到三家的鼓,接不到一家的歌”。腔调的丰富多彩,与激越的锣鼓声,锄头叮当的碰击声,人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宛如一首首清新优美的山林、田垅“交响乐”,减轻劳累,愉悦身心,鼓舞干劲,为土家人独特的演唱风格。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