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蠹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五蠹《韩非子》篇名。集中阐述韩非的历史观。分历史为“上古”、“中古”、“近古”、“当今”,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思想。把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工商之民斥为“五蠹”,主张“除五蠹”,“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现天下的法治。战国末已有流传,曾为秦始皇赞赏。 五蠹散文篇名。战国末期韩非作。文章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主张除五蠹之民,养耕战之士。透辟深刻,犀利峭拔。 五蠹韩非用语。指学者(儒家)、言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侠)、患御者(逃避公役的人)、商工之民为危害国家的五种蠹民。韩非认为儒家宣扬先王之道,假托仁义,尊礼善辩,扰乱了当事之法和人主之心;纵横家假托旧说,妄说古事,凭借外力,牺牲社稷之利以成其私;游侠之徒,为了显露名声,聚众立约,冒犯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司寇)的禁令;患御者,托庇于私门,行贿于达官,利用贵人的说情,逃避兵役;工商之民,制造了粗劣的物品,积累大量的财富,随时等待时机,侵取农民的利益。韩非认为这五种人无益于耕战和法治,所以主张除“五蠹”。 《五蠹》节录于《韩非子·五蠹》,战国韩非撰。《五蠹》是代表韩非子政治思想的重要论文。作者以发展的眼光,根据“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的现实,主张因时制宜,实行法制,重视耕战;因而斥当时的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和商工之民为五蠹,提倡养耕战之士而除五蠹之民。该文是其第一部分,首先以夏后氏之世毋须构木钻燧、殷周之世毋须决渎、当今之世毋须美尧舜为据,正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的主张;然后从经济、政治、军事、刑法等各方面具体论述古今不可同一之理;最后则以仲尼臣于哀公为喻,证明民服于势而寡能怀于义的现实,文章论说务实、犀利、冷峻,有政治家之风,刑法官之威,而一则“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又给这严谨、切实的政论文章增添了几分活泼气氛。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