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支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支谦分类:【传统文化】 三国时名僧,佛教翻译家。名越,号恭明。月氏族后裔。精通汉文,兼学梵文。受业于支谶门人支亮。世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参见“三支”条)。东汉末年洛阳一带兵乱,南渡至东吴,吴主孙权拜为博士。从东吴孙权黄武元年到建兴中(223―252)约三十年间从事佛经汉译。译述较丰富。晋代道安经录中著录者凡三十部。慧皎《高僧传》言四十九部。隋代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增至一百二十九部。经考订为二十九部。译经中最重要者为《维摩诘经》、《大明度无极经》、《大阿弥陀经》、《瑞应本起经》等。除翻译,支谦又译注《无量门微密持经》等。东晋僧人支敏度评价支谦译文风格为:“属辞析里,文而不越,约而义显,真可谓深入者也。” 三国吴佛经翻译家。一名越,字恭明,先世本丹氏(居今新疆伊犁河上游地区)人。祖父法度于东汉灵帝时率国人数百移居中国,封率善中郎将。他生于内地,长于洛阳,自幼学中外典籍,备通六国语言。曾受业于东汉译经大师支谶的门人支亮,为优婆塞(指依皈佛教的在家居士),深通梵(古印度语)典。因与其师、祖被人合称“三支”,时人有语:“天下博知,不出三支”。东汉末,为避战乱,迁居武昌(今湖北鄂城)。因聪明超群,人称之为“智囊”,孙权拜他为博士,与韦昭等共辅太子。时外域来人,多赖其充翻译。自吴黄武二年到建兴二年(223―253)三十年间,共译出《大明度无极经》、《维摩诘经》、《大阿弥陀经》、《本业经》、《本起经》、《首楞严经》、《大般泥洹经》等大小乘佛教经典36部,48卷;又依《元量寿经》及《中本起经》造《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注解自译的《了本生死经》等。其所译经主要是弘扬佛教的般若学。是为东汉安世高、支谶之后的又一译经大师。其传见南朝梁僧钓《出三藏记集?述列传》。 三国吴佛经翻译家。一名越,字恭明。月氏族后裔。精通6种语言,综习伎艺。译述丰富,经考订,翻译佛经计29部。兼有会译和译注的功夫。深谙音律,曾创作《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对赞呗艺术产生了相当影响。其翻译风格主张尚文尚约调和,首开由质趋文之风,被支敏度赞为:属辞析理,文而不越,约而义显。在佛教理论上,弘扬大乘般若学,主张“佛身”观念与内外“缘说”说,推动了后来佛教般若学和净土思想的流行。 又名支越,字恭明。三国时江南著名佛经翻译家,居士;月氏人。自幼生长于内地,习中外典籍,精通中华文化及六国语。后受业于支谶的弟子支亮,攻读大乘佛法,得“天下博知不出三支”的美誉。东汉末避乱迁居吴国,得吴主孙权信赖,官拜博士。此后三十年间(223―253),陆续译出《大明度无极经》、《维摩诘经》、《大阿弥陀经》、《瑞应本起经》等大小乘佛经36部48卷。又依《无量寿经》及《中本起经》创作《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注解自译的《了本生死经》等。深谙音律,长于文辞,译笔流畅,译文简炼,成功地弘扬了佛教般若学,在普及推广佛教方面起了重大作用,成为三国时,期江南佛经翻译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