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攻防技术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攻防技术

分类:【传统文化】

攻防技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格斗,即两人对抗练习和实战竞赛。有徒手的和持器械的。主要项目包括推手、散打、长兵、短兵和擒拿。

现代攻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 一个漫长的过程,最早的可追溯到“角抵”,后发展为“手搏”,汉代时,手搏已非常流行,西汉人甘延寿曾经过手搏比试而取得军职“期门”,汉哀帝就十分喜爱手搏。到了宋代,手搏的竞赛性和娱乐性更进一步发展,民间称之为“打擂台”。当时这种比试由于没有护具,规则也欠完善和细致,因而常造成伤亡。清朝初年,出现了太极推手,解决了不用护具进行格斗的方法,避免了伤亡事故。到了现代,进一步制订了竞赛规则和比赛方法,使攻防格斗竞赛更趋完善合理。通过攻防格斗的练习,达到健身、防身的目的,可以学会制服敌手的本领,很具实战意义。

推手

又称太极推手、打手、揉手、?手,是太极拳运动中的双人徒手对抗练习。规定以太极拳手法为基本攻防方法。推手于清初出现,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推手的方法有:?、捋、挤、按、采、?、肘、靠等。推手时双方手臂相搭,按一定程序推挽,周而复始,俗称“打轮”。在双方相互粘随的运转中,一方面要保持自身稳定,一方面力争牵制对方,破坏对方的平衡,进而将对方发放出去,或使对方双脚腾空,跌倒。推手时双方手臂必须保持沾连不脱,禁止用脚。推手与散手迥然不同,推手不准使用摔跤、擒拿、击打等法。推手的形式很多,有单推手、双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捋推手、散推手等。

定步双推手是最基本的推手,又称四正推手,双方面对面,双脚一前一后站立,不得移动,用?、捋、挤、按方法打轮。

活步推手是在四正推手的基础上派生的,脚步可进退直线移动,也可侧身走成圆形。

大捋推手用采、?、肘、靠的方法按顺序打轮,此法劲力多为斜向,故也称四隅推手。脚步移动成弧形,进者3步,退者2步,边走边转,移动轻快。

散推手推挽时不拘形式,不按规定程式,形式较为自由。

推手的特点是不丢(脱离),不顶(顶撞),以静待动,以柔克刚。所谓静,不是说静止不动,而是指精神集中,仔细观察、感觉,准确判断对方力量的方向、部位、力量大小,以便做出相应的反应,这叫“叫劲”。

太极推手要求知己知彼,后发先至,急则应急,缓则缓随,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所谓“柔”,不是软弱无力,而是以静待动,避实就虚,以小力胜大力,以巧取胜。这种“以柔克刚”,“先化后发”之法,称为“懂劲”。清代有一首《打手歌》写道:“?捋挤按顶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充分叙述了太极推手的特点。练习太极推手,可以提高人体的灵活性,增强反应能力,并能增强速度、力量、柔韧性等身体素质。

散手

散手又称“散打”,为武术对抗性技击项目,是由两人使用踢(腿法),打(手法),摔(摔法),拿(擒拿法)等武术技击法进行的徒手格斗,是按一定的规则力争制胜对方的攻击防守技术。古代的“手搏”、“弁”、“ 卞”,俗称的“打擂台”就是近代的“散打”、“散手”。1928年、1933年中央国术馆的两届“国考”,均将散手列为主要比赛项目。

现代散手比赛按规则允许范围使用踢、打、摔、拿等技术攻击对方,运动员要身着护具,禁止打击头部、后脑、颈部、裆部。比赛分三个回合,每回合2~3分钟,回合间休息1分钟,以击中或击倒对方为得分,得分多者为胜。散手运动能全面锻炼运动员的体魄,尤其能培养运动员的勇敢、机智、灵活、果断等意志品质。

长兵

是由两人各持一条缚着软质枪头的长杆,按规则相互戳击决出胜负的一项对抗性的武术竞赛,是在长兵器如枪、棍、大刀、戟、戈等击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枪是长兵的主要代表,其他长兵都是从长枪发展出来的,因此枪法是长兵技术的核心。枪有大枪和花枪两种,握枪法有阳手和阴手之分,操练方法包括散招、对劈、套路三部分。

现代长兵的竞赛一般是在10米左右的圆形场地上进行。运动员身着护具,头戴护面,杆长约3米,重约1~1.5公斤,杆端缚着软质枪头,击刺时必须刺击在规则规定的身体各部位。竞赛一般进行三个回合,每一回合3分钟,中间休息1分钟。采用命中积分和击倒相结合的方式判裁胜负,也可采取计算命中枪数与计算时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竞赛。

短兵

是由两人各持一条短棒,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击斗,决定胜负的一种对抗性竞赛项目。

短兵源于战国时的斗剑,当时是持利剑而搏,常常造成伤亡而遭国人反对,随之出现以无刃杆杖代替利剑进行格斗。晋代出现以木剑代刀剑,后来又在木刀木剑的基础上产生了短兵运动。

现代短兵是双方各手持长约一米的棍棒,棍棒由藤条或多条竹篾束为胎,裹以棉絮或海绵,外面再包上软薄皮革制成。比赛在约8米直径的圆形场地进行。比赛时,用刺、劈、砍、?、点、截、抹、拦、架等动作按规则确定范围进行相互攻击,以击中对方身体,击落对方器械或击倒对方计分,得分多者为胜。竞赛共分三局,每局3分钟,局间休息1分钟。

综上所述,中华武术具有许多独有的特点,首先是它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中华武术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上产生、发展和逐渐完善起来的,其编创原则中,有很多是受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影响。中华武术的防身制敌法受中国古代兵学的影响,其健身术受中国传统医学和养生术的影响,其表演艺术受中国古代武舞的影响等等。拳术中的太极拳就与老子“重柔主静”的思想有关,主张动作柔缓圆活,强调以静制动。八卦掌以易理为拳理,主张“以动为本,以变为法”,强调“以动制静”。少林拳受禅学的影响,主张将禅学融入练武中,强调“禅拳一体”等。武术动作要求意、气、劲、形四者和谐统一,一动俱动,一到俱到。这种内外合一的整体运动规律反映了天人合 一的观念。武术动作的节奏与路线表现为欲伸先屈,欲左先右,欲开先合,欲重先轻,欲紧先松,这种方法与《老子》中“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思想吻合。武术在行拳换势时要动中求静,定势时要静中求动。运动追求刚柔相济,格斗时强调攻中寓防,防中寓攻。这些思想既明确事物有对立的双方,又指出对立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中华武术吸取了大量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中华武术特点之二是它突出了攻防技术。中华武术是在生产斗争与战争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它自然反映了生产斗争与战争实际,也进一步为生产和战争需要服务。武术动作中一招一式几乎都与攻防有关,也都含有攻防的意义,所以说攻防技术是中华武术的核心。如果失去了攻防技术,也就失去中华武术的特征。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战争武器的演变和对体育本质含意的进一步认识,现代武术的健身强身作用逐渐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同时由于武术表演作用的需要和宣传武术的需要,又增加了对武术艺术性的要求。在武术套路中常有亮相和造型动作,有人称之为“花架子”、“花法”、“套子武艺”,因此武术不仅有防身健身作用,观看一场精彩的武术表演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中华武术特点之三是它的身心统一与内外统一观。中华武术认为人体是统一的整体,人的精神与人体各部都是统一的整体。人体内在的无形的意、气、劲与外部的有形的肢体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求意、气、劲、形四者统一;人体与大自然之间存在着“天人感应”,要求人体的运动与大自然的运动统一。因此中华武术主张身心合一,内外合一,内外互导,从而达到内壮外强的效果。

中华武术的特点之四是它的内容丰富多彩,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不同形式的长短武术器械有数十种之多,不同风格的拳种也有200余种,流传的套路多达2 000余个。不同器械和不同拳种的练功方法,基本动作,套路形式,技击方法均有特色。男女老幼均可按各人条件选择项目练习。武术练习对场地和器械要求简单,尤其适合于在空气清新的野外、海边和山林中进行。讲究实效,很容易引起群众从事武术练习的兴趣。

中华武术易学易练,学会一套可终身受益,常年练习能收到良好效果。武术动作也有易有难,想要功夫深,更应坚持不懈,日日习武,熟能生巧,一套功夫经坚持数年的练习,就更能体现武术功效,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中华武术的功效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健身、强身功效。武谚云:“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通过武术练习可获得身心全面发展,对人体外部形态和内部各器官均有良好的影响。武术练习可以促进青少年身心的正常发育,可促进血液循环,加深呼吸,增强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各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和人体的全面发展,有效地增强体质。武术练习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减少“反应时”数值。武术练习尤其能增大肌肉,增强肌肉的爆发力、弹性,扩大关节的活动范围,增进灵活性、柔韧性和协调性,从而有助于形成外部优美的体型,达到“壮内强外”的功效。

太极拳则以意引导动作,安心怡神,动作柔和缓慢圆和,调节呼吸,促进血液循环。太极拳可配合慢性病的治疗,特别适合中老年和体弱者锻炼。

二是防身抗暴的功能。武术的技术核心是攻防技击,攻防技击在古时的历代战争中已起到显著作用。现代战争虽然武器发展了,而短兵近战和维持社会治安、惩治坏人也仍然需要攻防技能。在近年的世界影坛上“功夫片”盛行,许多国际人士迷恋中国功夫,纷纷来华学习武术,也充分说明了武术攻防技击的威力。学习武术的攻防技能并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才能有效地制服敌人,保卫自己。

三是施行道德教育的功能。中华武术历来重视“武德”教育。《周易》一书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有人认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中华精神。有了坚强的体魄、高超的攻防技能,又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就能战胜一切恶劣环境,才能见恶不畏,见强不惧,勇于拼搏。中华武德反对滥用武力,任意伤人,主张以人为善,淳厚处世,宽容待人;强调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对社会负责,做对社会有益之事;提倡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支持正义,扶助弱小,见义勇为,除暴安民,为和平,为社会进步、安定作出贡献。

四是得到美的享受。随着世界体育的进展,现代体育已发展到与美的艺术紧密结合。同样,武术运动为了宣传和表演的需要,近年来武术的艺术性也有了相当的提高。人们在观赏武术表演时看到运动员舒展健美的姿势,优美的亮相和造型,动听的音乐伴奏,再加上传神的表情,都会感受到美的享受。我们从形神兼备,以形传神的武术演练中,感受到武术的神韵美;从立身中正,三尖相照,六合相应的姿势中,感受到武术的和谐美;从动静相间,刚柔相济等“反向相求”的技法中,感受到武术的对比美;从以巧打拙,以小力打大力的技巧中,感受到武术的技巧美;从武术的搏斗中,感受到武术的健壮美。人们从这些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娱乐身心,提高斗志,享受美好的人生。

中华武术运动作为中国传统项目,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与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倡导武术运动在工人、农民、学生等各阶层人士中广泛开展。50年代初,许多工矿、企业、铁路、建筑、农村、学校纷纷成立武术队和学习班,利用业余时间练习各种武术。50年代后期,国家体委出版了《简化太极拳》、《长拳》、《刀》、《枪》、《剑》、《棍》等书籍。各地方出版社还出版了不同流派的武术著作,如各家各式《太极拳》、《青年拳》、《华拳》、《查拳》、《拳术十二法》、《武术运动基本功训练》、《八卦掌》、《太极剑》、《太极刀》等等。60年代编写了体育院、系武术通用教材。70年代,国家体委发出了“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同时组织了武术调查组,分别在山西、陕西、四川等13个省、市进行了广泛考察。各地区的体委和武术协会,也组织人力调查研究本地区的武术状况。80年代创刊的《武林》、《武术健身》、《中华武术》等杂志的发行量都在100万份以上。

80年代,群众性武术活动遍及城乡,河南省有300多个武术辅导站;上海市有130多个武术活动站,470多个活动点;北京市有161个太极拳辅导站,各区和文化宫开办了武术训练班或武术馆。全国各地参加武术锻炼的人逐步增多,仅湖南省东安县48万人口中就有21万人参加武术活动。全国各地大街小巷,公园庭院,田间地头,上至老人,下至儿童,踊跃练拳习武,在中国形成了武术热潮。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华武术逐步走向世界。

60年代前后,中华武术已成为国际上非常引人注目的体育项目。6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时,中国武术队随同前往表演。70年代,中国武术队到美国、墨西哥等30多个国家访问。许多国家的武术、爱好者纷纷到中国考察学习各种武术。中国武术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许多国家及地区都建 立起武术组织,开展武术比赛活动。1974年,日本香川创立了日本少林拳法联盟,近30年来,发展会员约百万之众。1975年,中国香港武术协会成立,每年都举行武术表演及竞赛大会,到1986年已举办武术表演、评比、观摩、自由搏击、汇演等14次,同时组织武术代表团赴广州、澳门、中山县、太原、上海、深圳、南京、武汉、济南和日本等地交流观摩表演23次之多。在中国台湾,有台北市国术会,有台澎金马地区国术业者权益促进会。到1986年,台湾已举行了5次中华国术世界锦标赛,参加国及地区有20多个。在新加坡有新加坡全国武术总会,成立于1967年,到1990年新加坡全国武术总会已举办过9届全国武术擂台赛。澳门武术总会1988年6月成立,1989年举办国际武术教练员训练班。马来西亚武术总会于1990年7月在吉隆坡举行马来西亚国际武术锦标赛。此外,许多国家及地区较大的武术组织还有:美国中国功夫总会,美国中西部国术协会,美国可罗拉多中国功夫协会,法国中华国术总会,韩国功夫协会,菲律宾武术协会,印度武术协会,尼泊尔武术协会,印度尼西亚太极拳协会,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泰国太极拳健身总会等等。各大洲的武术组织有欧洲武术联合会,亚洲武术联合会,北美洲武术联合会,南美洲武术联合会,非洲武术联合会等。国际武术组织有国际武术联合会、国际武术联盟总会。国际武术联盟总会比国际武术联合会建立的早,于1981年6月在美国洛杉矶中国城成立,曾多次举办武术比赛,仅1987年在洛杉矶举行的世界杯国际武术锦标大赛就有26个国家及地区参加,美国总统、副总统和菲律宾总统为此次大赛致了贺词。

近年来,中华武术不仅在中国大地上得到蓬勃发展,而且在国际舞台上正向着更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可以预计,中华武术这棵常青树将在世界各地开出更加鲜艳的花朵,为全人类造福。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