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放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放生分类:【传统文化】 旧时民间岁时习俗。每逢春节,人们便把原来野生的小动物放生,让它们回到大自然去自由生活。其源流有两种说法。一说源于春秋时期。相传,公元前490年夏历正月初一,邯郸百姓把捉到的活斑鸠献给了晋卿赵简子,斑鸠身上结着五彩丝线,赵简子爱不释手。后来,他听从别人劝告将斑鸠放飞,以求新年更有生气。众人争相效仿,成为一习,传承于后。另一说源于汉高祖刘邦。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军队包围住刘邦所在的荥阳城。刘邦遁出西门,路遇敌军,躲在近旁的草丛中。当时恰有两只斑鸠飞落井台上嬉戏,项羽见了,认为井台旁无人躲藏,便不再搜寻。刘邦脱险后,打败项羽做了皇帝,为报救命之恩,命令每年正月初一大放斑鸠。后来衍变为是俗。 中国佛教信仰习俗。佛家以不杀生为善举,其讲“大悲为首”,规定“五戒”的头一条即“不杀生”,同时提倡“放生”。佛教要求佛门弟子应以慈悲为怀常行放生,据此可得长命的果报。旧时民间亦早有放生习俗。《列子?说符》:“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赵)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佛教入华以后,此俗更甚。梁武帝崇信佛教,置放生池,谓之长命洲,放养收卖的龟鱼螺蚌等。隋代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更是大力提倡放生,于当时江浙民俗影响甚大。时浙江天台山麓即有多处大的放生池。唐太平公主于京西掘地置放生池;肃宗乾元二年通命境内临江之地各置放生池,凡八十一所,畜养鱼介,禁止捕捉。《颜鲁公集》四《天下放生池碑铭序》:“……环地为池,周天布泽,动植依仁,飞潜受护。”宋代天台宗著名学者知礼还提倡在佛诞辰日举行放生会。有些寺庙建放生池,善男信女烧香拜佛之余,也往往带自养或临时购买的鱼、鸟等动物来放生,以积“功德”。此俗一直沿续至近代。 不杀生的观念在印度由来已久,其传统可以追溯到《奥义书》时代(前六世纪―前一世纪)。《歌者奥义书》曾把它和苦行、慈善、真诚联系在一起,认为不杀生同真理是密不可分的。印度教的经典《往世书》则将不杀生人格化,称之为正法之妻。但是,把不杀生的原则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并加以推广的,却是佛教和耆那教。在这两种宗教的“五戒”中,不杀生都居首要地位。以后身体力行,积极宣传,千方百计努力推行的,则是佛教君主阿育王(约前272年―前232年在位)。他以不杀生为理论基础制定的正法政策,曾为战争频仍的古代印度带来了数十年和平,使她的经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佛教传入中国后,它也很快主宰了中国佛教徒的道德生活。放生观念无疑是不杀生原则的进一步发展。《列子?说符篇》说:“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这可能是有关放生的最早记载。《列子》一般认为系魏晋间人伪托而成。放生之说或即佛教影响的结果,亦未可知。梁武帝曾造放生池,称“长命洲”,放养收赎来的鱼龟螺蚌等水族。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者又立放生之法。据说他曾大批购买鱼具,一时竟无人再在江上捕钓。天台山国清寺至今犹有放生池,名“鱼乐国”。唐肃宗也于乾元二年命各临江之地置放生池,共建成八十一处。放生既为佛徒善举,有故事将它与神迹相附会是很自然的。下面就是这样一则。 放生池(江苏常州天宁禅寺) 唐玄宗天宝年间,有两个渔人,刘成和李晖,从当涂贩鱼到丹阳去卖。一天船泊某地,李上岸办事,刘坐船留守。忽见一条大鱼跃出水面,振翅摇尾,口念阿弥陀佛。刘大惊,急奔上岸,又发现江面上还有万条大鱼翻腾跳跃,称念佛名,声音之大,震天动地。他害怕起来,忙把船上的鱼全部倒入水中。李返回后,不肯相信刘的话。刘只好倾其所有,赔偿李的损失。次日,他偶然在岸边苇丛之中发现一万五千钱和一张条子,条子上写:“我等已往生净土,这是还给你的鱼资。” 把将要宰杀的牛羊等动物不杀而放其一条生路的宗教活动称之为放生。一般是逢本命年生日那天,为躲避灾祸、逢凶化吉,由家人去买下一只正待宰杀的绵羊或山羊,就地放生,令其自然死亡。另外,在喇嘛卜一凶卦或得一场大病等情况下也进行放生。一般放生仪式在寺院举行。将放生对象牵引至寺院,领到一方垫子上平放,提摔三次,祈祷诵经,后在其脑门沾湿糌粑等食物,拍背赶出寺院,令其自由游荡。已放生的动物,是神佛的财产。人们只有饲养的义务,没有宰杀或占有的权利。谁若宰杀或据为己有,则要招致灾祸。许多寺院有专门进行放生活动的节日,名为放生节,比如拉卜楞寺的放生节在每年的正月初八日。这项活动在图丹颇章院内举行。首先由“议仓”官员宣布寺院内大小官员和属寺及部落头人的职权范围,尔后由嘉木样呼图克图、襄佐、囊佐三人,各持自己的钥匙共同将“拉章”终年密封珍藏的古董珍玩及金银宝库启开,供人们参观。随后由僧众诵《招财经》,并伴有简单舞蹈。接着为事先准备好的马、牛、羊洒上净水,再在它们的耳朵上系上彩色绸带或布条后放走。被放生的马、牛、羊,均视之为“神马”、“神牛”、“神羊”。在放生节当天,拉卜楞寺总执法僧夏俄在拉卜楞寺市场向来自各地的香客和当地市民群众宣布他的职权范围和在祈愿大法会期间各界应遵守的治安事项等。 是北京旧时的一种祈寿习俗。寿主受佛、道教思想的影响,或者自己就是佛教居士,于是多采取放生的办法做寿,办寿时,买一些鸟雀、鱼虾等活物放生。放生本身是一种修行,简便易行,且能体现寿主的一片善心,因此在老北京,放生极为普遍。京城什刹海的会贤堂饭庄里就经常有达官贵人在此办寿,而买鸟放生则是这些人大摆酒筵之外的“善举”。当时,会贤堂门前有很多专门以卖鸟为生的鸟贩子,他们把捕来或买来的鸟分成两类:一类较为名贵,单独以高价出售;一类是如麻雀那样的大路货,不能上市,就放在大笼里,等到饭庄有办寿的主家时,就挑去兜售。有钱人家为显示排场,往往花重金买下笼中的鸟,当场把笼门打开,任鸟飞走。群鸟叽叽喳喳地逃生,争先展翅飞上天空,十分热闹。卖鸟的和亲友们于是一齐给“寿星老儿”请安:“您多功德啦!”“您多修好!”“您多福多寿!”诸如此类的吉祥祝福话充塞于耳。 此日又称“放生日”。旧时,人们特别是信佛的老年人,把放生看做一种善举。四月八是佛祖诞辰,此日放生更体现佛教以慈悲为本的思想。在宁波、温州,老年妇女赶赴佛堂寺院礼佛后买鱼放生。放生,一般都有专门的放生池。如温州的信河街和西郊九山湖,过去都有放生池。民间放生的动物,一般是有益人类或象征吉祥和富有传说色彩的动物。如护稻的青蛙,催春的布谷,象征吉祥利市的喜鹊,长命百岁的乌龟,民间故事中跃过龙门的鲤鱼,化为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田螺等等。瓯江鼋是瓯江下游沿岸人民放生的主要对象,凡放生的鼋,鼋裙上必穿三枚铜钱,作为放生标志。民间认为,鼋曾为唐僧取经渡过八百里通天河,是有功之物,理应保护。珍禽异兽也是各地放生的对象。近年,民间也常将珍禽异兽放生,那是为保护珍稀动物物种,与古人的迷信观念是截然不同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