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教授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教授分类:【传统文化】 学官名。汉、唐两代置博士,教育诸生,即为后世的教授。宋代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州、军、监及学者200人以上的县立学,亦置教授,以经术行义训导诸生,掌其课试之事,而纠正不如规者,位居提督学事司之下。元代诸路、府学亦置之。明、清两代府学置教授;又设四氏学教授,以教孔、孟、颜、曾四氏子弟,从孔子后裔中选用。 ①学官名。始于宋。宋初,承唐制,设学官博士。因博士官必须是精通经学者,以其所学专一经或一经中的一家教授弟子,后渐以教授为学官名。宋除在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学均设教授,用经义教导诸生,并掌管学校课试等事,位居提督学事官之下。教授由学正、学录升任。元代诸路散府及上中州学校都设置教授。明清府学也设置教授。清时,教授为正七品官,各省设置的名额在9至16人不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授为高等学校教师的最高职称。②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恽遂客居江夏教授”。(《后汉书?郅恽传》) 学官名。汉置博士,教授诸生;唐国子诸学、府郡学皆置博士,即后世教授之职。宋至道元年(995)始名,为皇室子弟师傅。后诸王宫学、律学、武学、外州医学皆设。庆历四年(1044)后,各路之州学、府学、县学亦设,以经术、行义训导学生,掌课试之事,执行学规,位提督学事司之下。元代诸路、府、州学,明、清之府学亦置。元为正八品官,清为正七品。 学官名。始置于宋太宗至道初,其时为皇侄等置师傅,名为教授。仁宗庆历四年(1044),州学设教授1员为学官,由转运司或地方长吏辟差幕职州县官兼任,或举荐本地名儒担任。神宗熙宁四年(1071),在学生最多的京东、陕西、河东、河北、京西五路州学设专职教授,并改由中书堂除。六年,堂除范围扩大到各地藩府大郡。元丰元年(1078),全国各大州共有教授53员。徽宗崇宁、大观间,学校最盛,州学学生多者可设教授二至三员,全国三百多州、军,共有教授近500人。南宋仍于每州设1员,极少数州郡设2员。教授总领州学之事,主要职责是以经术行谊教导学生,掌其课试升补;选差学职人员,主管学校人事;领护学产,掌学校财权;筹备、参加地方上在学校中举行的祀典;南宋时还兼管地方上的赈济救荒等事。宋代宗学、武学、律学、小学等,亦设有教授一至数员。 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名称之一。在高校教师职称序列中的最高一级职称,需由副教授中提升。教授资格标志着该教师在政治表现、教学水平与经验、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等方面均有较高的水平和卓著的成绩。教授资格的评审,除经学校学术委员会评审,省市地方评委会评定外,尚需报请国家教委批准。其职责是讲授某门课程,指导学位研究生,参加重要科学项目的研究,评定与鉴定重要科学研究成果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