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敦煌石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敦煌石窟分类:【传统文化】 我国著名佛教石窟。包括古代隶属敦煌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和水峡口小千佛洞4窟,一般指莫高窟。其规模最大,壁画内容也最丰富。莫高窟,在甘肃敦煌县东南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的坡地上,它既是中国西陲艺术文物的大宝藏,又是边陲民族文化的前驿。其开凿年代,据唐圣历元年《李怀让重修莫高窟碑》记载,为符秦建元二年(366),距今1600多年。另据唐咸通六年《莫高窟记》,五代乾钓二年《沙州城土镜》所载,其开创年代,可能在符秦建元之前。其后历代均有所建造,而以唐代为最盛。现尚存壁画和雕塑作品共492窟,计有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像2100余尊。壁画内容包括佛本生、佛传、经变、供养人和建筑彩画图案等;彩塑像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作品反映了我国从4世纪到14世纪的部分社会生活及历代造型艺术的发展情况。与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我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三大宝库。 我国历史最久,最为系统的彩塑石窟。敦煌石窟一名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开凿于甘肃敦煌县东南25公里之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上下五层,高低错落,绵延1600多米。据武周圣历元年(698)《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莫高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现保存窟龛492年,包括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余个朝代。窟龛内现存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供养菩萨等佛教造像共2492躯,均为泥质彩塑,最大者高达33米,小者仅10厘米,多以夸张的色彩表现人物性格,神态各异。 敦煌石窟现存最早的彩塑像为北凉时期的弥勒像,多为交脚单身塑像。北魏时,出现胁侍菩萨像,一般均为一佛二菩萨的成铺造像。北周时期,成铺造像又增加迦叶、阿难二弟子像。早期彩塑具有古朴、浑厚、粗犷、庄重的作风,体现出北方民族的气质特征。 隋代彩塑在题材上有两大特点:一是出现了力士和天王像;二是出现了同一窟中造三铺高大立像(三世佛或三身佛),开创窟内塑造巨像的先例。唐代造像题材更为繁缛,过去一铺造像一般三至五躯,唐代则增至七至九躯,最多达十一躯。群像中出现二天王、二力士、二或四躯供养菩萨。此外,涅?像和涅?变群像以及如意轮观音像和高僧肖像亦有大量出现。隋唐造像的风格,具有健康丰满、精致细腻灿烂多姿的特点,为彩塑造像的全盛时期。 五代以后的彩塑,无论题材布局、造型风格、衣冠服饰、表现技法,虽然承袭隋唐,但人物造型、动态、表情、彩绘、衣纹线条均为逊色。因此敦煌石窟的彩塑,反映了佛教及佛教艺术从全盛走向衰败时期的特点。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