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化哲学人类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文化哲学人类学分类:【文化精萃】 当代哲学人类学主要分支之一。这派哲学家认为,在研究人时,应该密切联系人所创造的文化史、文化社会学、历史形态学和历史哲学。他们强调人的本质的多样性,试图探索不同种族、民族在外貌和禀性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他们指出,如果只是从生物人类学的角度进行研究,那就只能说明人在形式上的特征,比如同一种族共同的生理特点、共同的生长节律、共同的智力适应性等,这是远远不够的。文化哲学人类学则要求从人的文化背景中考察人的属性,即从“民族精神”和神话的角度来考察个别文化。在它看来,保存在各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神话,才是文化发展的真正根源。神话不仅规定着文化环境发展的可能性,而且规定着衡量文化发展尺度的价值标准。在神话、语言、宗教、艺术、科学、历史等诸多文化形式背后,起支配作用的是人创造符号的能力。人类用自己创造的符号,构筑出一个自己的理想世界。 主要代表有:盖伦、罗特哈克(E?Rothacker)、佐姆巴特(W?Sombart)、卡西尔(E?Cassirer)、兰德曼(M?Landmann)等。 简称“文化人类学”。哲学人类学分支之一。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主张汲取考古人类学、知识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结构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以及原始文化研究的积极成果,继承古希腊以来以人的本体为中心的自由和创造思想,批判存在主义(德国海德格尔和法国萨特)的自由理论,站在哲学人类学研究已达到的理论高度(人的开放性、活动性、趋向完美性等),摒弃仅从生物、心理、宗教等某一领域来理解人的狭隘性,用人类活生生的和创造性的历史性来代替对人的片面理解,强调把人置于更广阔的文化、社会、历史、传统的背景中思考,从而达到人对世界的适应性。文化哲学人类学强调,在进行人的研究时,必须密切联系人的创造物,联系文化史和文化社会学,联系历史形态学和历史哲学。它强调人的本质的多样性,并试图探究各种族、民族在人体结构形态以及种族禀性方面存在差异的终极奥秘。文化哲学人类学的代表人物有:盖伦、罗特哈克尔、佐姆巴特、卡西勒、兰德曼等。文化哲学人类学将狄尔泰的历史主义与现象学方法结合起来。这一学派认为,人只有在历史中才能认识和解放自己。对于社会的比较研究说明了人的境况和人的属性。但是如果仅从生物人类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就只能说明人在形式上的特征、共同的生长节律、共同的生理特征、共同的智力适应性,等等,这是不够的。还必须从人的文化背景中考察人的属性。文化哲学人类学试图从“民族精神”和神话的角度来考察个别文化。尤其是神话,它被保存在各民族的文化遗产中,这是文化发展的真正根源。人们虽然在发展着他们的民族文化环境,但实际上,这种发展的可能性是在原始神话中就被规定了的。作为衡量文化发展尺度的价值标准,也是在早期文化中就被规定了。人与人之间不可调和的差异是区别人的境况的标准。文化人类学主张,在为数众多的文化发展形式(如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等)背后,是人的创造符号的能力在支配一切。人们用自己创造的符号,构筑出一个自己的理想世界。文化哲学人类学从人的活动本质、符号功能和创造本性出发,把它们视为人类存在的本体论结构,由此出发来解释人对文化的超越性以及文化对人的制约性、人的主观创造性和客观决定性、人作为文化创造者和文化产物的互相关系,文化哲学人类学最终要建立的是同时生存于自然世界、生活环境、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中的完整的人。完整的人是人的经验客观性和精神主观性的统一,自然世界和文化世界的统一,个人和社会的统一,创新的和传统的统一现实和历史的统一。因此兰德曼认为,先前的人类学只是文化哲学人类学的前奏曲,只有文化哲学人类学才是第一次包含完整的人的人类学,才是哲学人类学发展的最高峰,才是一种未来的人类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