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化解释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文化解释学分类:【文化精萃】 又称解释人类学、阐释人类学,是关于文化解释的人类学理论,由美国人类学家吉尔兹(CliffordGeertz)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代表作有《文化的解释》(1973)、《地方特有的知识-解释人类学的进一步探索》 (1983)。自19世纪以来,文化人类学研究发展的主流是人类学家对其研究的文化对象或目的物作田野调查,通过观察、认知,进行客观的民族学描写而形成文化志。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这一经典手段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战和质疑,从而导致了人类学的空前危机。吉尔兹的文化解释理论一方面受欧美当代人类学思想的影响很深,另一方面继承了韦伯的理解、解释、人是寻求意义动物的思想,并以此作为分析的基础。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人是由其自身编织的意义之网所支撑着的动物,而文化就是这种意义之网。文化分析并非寻求规律性的实验科学,而是寻求意义的解释科学。所谓“意义”是包括知觉、观念、情感、理解和判断等的包括性概念。“意义”需要通过有形的象征才能传递。象征是用来指传达观念(意义)的对象、行动、事件、性质或关系,是继承下来的人们用以交往、延续和发展有关人生的知识和对人生的态度的概念系统。文化就是富有意义的象征系统所积累起来的整体,是一个历史上传递下来的具体表现于象征的意义模式。文化分析是指要在解释的意义上,理解“就某些事情说明某些事情”,人类学者的工作是领会行为者如何理解行为者自己所描写的主题。吉尔兹“关于巴厘斗鸡的记录”是他的解释人类学的一个范例。文化解释学的方法和命题主要有对本文的研究、话语研究、认识论与知识结构、后殖民与后现代的话语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