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学与戏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文学与戏剧分类:【地域文化】 (一)文学名士和其作品 明、清两代,直隶出了一些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们的诗文、小说、词曲等作品,不仅名闻于当世,而且影响于后世。其中光灿如晨星,美如皎月者,有马中锡、赵南星、薛论道、曹雪芹、纪昀等。 马中锡(1446―1512),故城人,字天禄,号东田。明成化进士,官至右都御史。正德元年(1506年),入朝任兵部侍郎,因上书直言当权宦官刘瑾恶行,而被贬官下狱,刘瑾被诛后任大同巡抚。后奉命镇压刘六、杨虎起义,因持招抚主张,加之刘六过故城毋犯中锡之家,被劾下狱死。他为官清正,工诗善文,有《东田文集》、《东田漫稿》14卷留世,但名传后世、声誉颇高的是他寓言体小说《中山狼传》。故事大意为:战国时赵简子在中山打猎,射中中山狼,中山狼在奔命中遇东郭先生,乞求救命庇护,东郭先生藏中山狼于书袋中,瞒过赵简子,中山狼脱险后,却露出凶相,要吃掉东郭先生,后在扶藜丈人的协助下,才解除了危机。小说辛辣地讽刺了东郭先生的迂腐和温情,揭露了中山狼的凶残本性。马中锡借寓言写古人古事,影射的却是明代当世的现实,于中自然含有他的察世识人的感慨。施善不得好报,迂腐有如东郭先生;巧言难掩恶行本性,凶残有如中山狼,这两个典型形象,都启人以清醒,所以历代流传,成为不朽之作。小说问世不久,就被著名戏剧家康海改编为杂剧《中山狼》。 赵南星(1550―1627),高邑人,字梦白,号侪鹤,别号为清都散客。明万历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为东林党人首领之一,他为政以整顿天下为己任,敢于秉公考察官吏,敢于同当权的魏忠贤宦官集团相对抗,与顾宪成、邹元标号为三君,后遭迫害去职,谪戍代州,在晚明士大夫中,他以正直傲岸见称。他不仅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著作颇丰,有《赵忠毅集》、《味檗斋文集》、《芳茹园乐府》、《学庸正说》、《史韵》、《笑赞》等。他的散曲写得好,善采民间俗曲调子,直陈其意,淋漓酣畅,清新明快,从文如其人来看,赵南星可谓是言文一致的人。 薛论道(1522―1573),定兴人,字谈道,号莲溪居士。少时一足残废,然好谈兵,自负智囊,时人称刖先生。他以文士从军,多年戍边,官至神枢参将,是从军守边有功业的人。曾一度被当权的宦官所排斥而退居故里,后又起用,以神枢参将加副将终老。他一生守边的军旅生涯和人生的阅历感慨,多发抒于众多的散曲中,有散曲集《林石逸兴》10卷留世,集小令千首。其中有不少描写边塞风光、战场情景的作品,如《塞上重阳》:“荏苒又重阳,拥旌旄倚太行,登临疑是青霄上。天长地长,云茫水茫,胡尘静扫山河壮。望遐荒,王庭何处?万里尽秋霜。”好一幅苍凉壮阔的边塞秋景图!还有讽谕世情之作,如:[水仙子]《愤世》:“翻云覆雨太炎凉,搏名逐利恶战场,是非海边波千丈。笑藏着剑与枪,假慈悲论短说长。一个蛇吞象,一个个兔赶獐,一个个卖狗悬羊。”借众多比喻,把官场的丑恶现实揭露出来。 曹雪芹(约1715―1763/1764),史家有论祖籍为河北丰润人。清代小说家,长篇小说《红楼梦》作者。名?,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先原是汉人,很早加入旗籍,隶属满州正白旗。曾祖起三代都在宫廷内务府供职,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65年。其父被免职。产业被抄,随家迁居北京,晚年贫病逝于北京西郊。性格高放,长诗善画,呕心沥血十年创作《红楼梦》。小说描写一个贵族大家庭的盛衰历史,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及许多少女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的悲惨和罪恶。仅完成80回定稿,即猝然去世。后为高鹗续作40回,展示了这个家族最后的终结景象,是现实主义的古典小说杰作,是清代的活的历史展现,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库中的光辉篇章。 纪昀(1724―1805),字晓岚,又字春帆,自号石云,献县人,清代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以学识渊博为乾隆所赏识。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官10余年,倾其全身心于修书大业。纂定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两书。他晚年追忆一生见闻之事写了《阅微草堂笔记》这一短篇文言小说。阅微草堂是他在北京虎坊桥住宅的书斋名。这部短篇小说分《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阳续录》等5种24卷,约1100余则。书中多鬼神怪异故事,但也有不少揭露朝政官场,反映世俗人情,鞭辟社会时弊的篇目,内容丰富,可谓展示了当世社会历史画卷的诸多方面。其中有反映民间疾苦的《菜人》、《隙地》、《忻州道士》等;有暴露封建统治者骄奢、暴横的《魏忠贤》、《三贵人》、《冯道墓上的翁仲》等;有反映当时社会各阶层风貌的《太学生》、《张真人》、《苑家口所遇僧》等;有表现劳动人民、穷苦知识分子崇高品质的《姜三莽》、《田不满》、《唐打猎》等。行文严谨质朴,叙事简洁平易。鲁迅先生评论此书说:“隽思妙语,时足解颐”,“叙述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 明、清、近代,燕赵为“畿辅之地”,全国许多知名文人学者,在来往京师途经河北间,留下有反映燕赵景情的诗文,也是燕赵地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清代诗人陈维崧,旅京南归,曾于邢州(今邢台)道上作《南乡子?夜宿临?驿》词和《点绛唇》词:“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首。悲风吼,临?驿口,黄叶中原走。”词作暗寓作者不得志的飘泊感慨。清诗人赵翼,曾随清帝到木兰围场(今围场县)写下《行围即景》诗多篇。清名画家郑板桥,离京赴范县途经邯郸时,写有《邯郸道上》诸诗,列述古人古事以寄个人思情:“铜台西北又丛台,泱漭尘沙?水回。笑武灵王无末路,爱厮养卒有英才。青山易老人长在,白发无权志不灰。最是耳余堪借鉴,千秋刎颈有疑猜。”近代思想家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亦有多首系路经河北时的吟作,如:“太行一脉走?蜿,莽莽畿西虎气蹲;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满拟新桑遍冀州,重来不见绿云稠;书生挟策成何济,付与维南织女愁。”借写河北景物,寄寓爱国忧民的情感。 (二)地方戏剧 明代北直隶地区有着古老的戏剧传统,在大都和真定,元杂剧仍然有相当影响。明武宗时,河间诸府乐户、伶人曾奉命至京都教坊,以应承上层官吏的娱乐所需。明中叶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繁华,杂剧、乐舞也相应发展起来,城市中有专业的乐户、伶人,在北方广大农村,逢年过节或春祈秋报,也都要吹歌鼓乐,上演杂耍杂剧以相娱乐。小的城镇,每年还有定期庙会,为配合商业贸易,还要搭戏台演戏,束鹿一带盛行丝弦戏,白洋淀一带流行“河西调”,这种燕赵民间小曲,后来演化为保定老调,河间一带的戏腔为哈哈腔。这些不同的原始剧种,源于民间,发展于城市,唱腔高亢,表情激越,与燕赵慷慨悲歌的民俗民情是相符合的。 清末,直隶的地方戏是非常繁荣的,传统遗留的剧种丝弦、老调、哈哈腔,不仅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更有河北梆子、评剧的出现与繁荣。河北梆子,是清道光年间民间艺人对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加以改造而创制的新剧种,以其高亢、悲壮的唱腔和朴实、粗犷的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形成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剧种。评剧,兴起于民国初年,源于直隶唐山地区,艺人是把唐山地区的莲花落和东北的二人转结合起来,又吸收河北梆子、京剧、皮影等剧种的一些特点,形成评剧的特有唱腔和表演形式,戏的内容多采自现实生活加以创作,台词口语化,唱腔优美悦耳,是北方人民喜爱的剧种,到20世纪30年代,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