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学批评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文学批评分类:【地域文化】 从隋统一到李唐建国初年,其文物制度基本上是承陈、隋旧业,诗文仍盛行南朝齐、梁的华艳和浮靡的风气。但也有进步的士人和史学家,在探讨前代的兴亡治乱时,看到了南朝文风的弊病,提出了文学革新的意见,是后来古文运动和诗歌改良的先声。在这一时代文风的变革中,李谔上书请正文体和魏征在《隋书?序论》中对六朝淫靡文风的批评,都是值得在文学史上直书一笔的。 李谔上书请正文体。李谔,生卒年不详,赵郡人,在隋代曾任治书侍御史,终官通州刺史。南北朝时代,文风日趋华靡,齐梁以降,“其弊弥甚”,其作品,大都缺乏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只是追求形式上用韵用字的奇巧,形成“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的虚华文风。与南朝相比,北朝的文化学术风气较为质朴,但在诗文方面,受南朝作家的影响,文风也以华丽浮艳为尚。隋文帝统一中国后,为适应封建政治发展的需要,要求新文风的建立,主张“屏出轻浮,遏止华伪”,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但由于积弊甚重,文风难改,为此,李谔上书请正文体。他在上书中说: 降及后代,风教渐落。魏之三祖,更尚文辞,忽人君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从上,有同影响,兢骋文华,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遂复遗理存异,寻虚逐微。兢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利禄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于是闾里重昏,贵游总?,未窥六甲,先制五言。至如……周、孔之说,不复关心,何尝入耳? 以傲诞为清虚,以缘情为勋绩,指儒素为古拙,用词赋为君子。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良由弃大圣之轨模,构无用以为用也。损本逐末,流遍华址,哝相师祖,久而愈扇。 这一批评是中肯的,但也有偏颇:强调儒学,忽视文学的特点;对建安文学的光华与精神,认识不足。但不管怎么说,他在那个时代,敢发文学改革的先声,指斥文风的积弊,就是很有识见、很可贵的了。 唐代初年,修史的风气很盛,李百药的《北齐书》、魏征等编的《隋书》和他监修的《周书》、《梁书》、《陈书》等,在这些史书的文学家专传或合传(即文苑传和文学传)的前、后序和论中,可看出史学家的文学观,他们在检考前代兴衰得失时,借“传”的序文,批判六朝浮靡的文风,表达了他们宗经、尊圣、辅助教化、切合实用的传统文学观。他们的具体意见是:第一,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以儒家的思想和经典作为根据,指出文学与风俗人伦之间的密切关系,文学应为教化服务,这反映了唐王朝对文学的要求;第二,反对南朝浮艳文风,主张崇实尚用。《北齐书?文苑传序》中就说“江左梁末……俱肆淫声,而齐氏变风,属诸教管,梁时变雅,在夫篇什,莫非易俗所致,并为亡国之音……。”第三,要求建立新文风,魏征《隋书?文学传序》中说: 然彼此好尚,互有异同。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实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其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美尽善矣。 魏征在序文里,分析了南、北朝文学的异同和得失,提出了“各去其短,合其两长”文质并重的主张,是很有见地的,批评其淫靡,但重视其文采;重乎其气质,但词采又不能与理相符,这个评说是公允恰当的。上述唐初史家的文论,主张兼顾文质,斟酌古今,具有矫正时弊的进步意义。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