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心雕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文心雕龙分类:【文化精萃】 我国文学评论开山之作。南朝梁刘勰撰。约撰于齐末梁初。10卷,50篇。1―4篇为全书总论,提出“文原于道”之理论;5―25篇分别讨论骚、诗、乐府、赋等35种文体的名称、特征、起源和演变;26―49篇系统提出关于创作论和批评论的理论;末篇《序志》为作者对此书名称、写作动机、基本内容等说明。全书体大思精,内容繁富,涉及到文学理论的许多方面。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杰出著作,把文学理论批评推向了新阶段,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历代注家甚多,重要的注本有清代黄叔琳的《文心雕龙辑注》(纪昀评),今人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杨明照的《文心雕龙校注》等。 古代文学理论专著。南朝梁刘勰撰。全书以儒家经典中表述之文学观点为主,熔各家为一炉,全面论述文学理论之一系列基本问题。共10卷50篇。《原道》等前五篇为总论;《明诗》至《书记》二十篇为文体论;《神思》至《总术》十九篇为创作论,是该书精华部分;《时序》至《程器》五篇为批评论;最后一篇《序志》是总结全书的自序。此书建立了完整理论体系,阐明了文质经纬相成原则,为当时文学发展探索出正确道路。讨论了文学创作中“神与物游”之艺术构思、“述志为本”之任务以及“写物图貌”之创作要求,加深了对文学特征之认识。其既重形真,又重情真理论,丰富了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是古代文学理论伟大巨著。参见“刘勰”条。 文论专著。南朝梁刘勰(约465―532)撰。《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开山之作。全书50篇,分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部分。总论四篇,从《原道》到《正纬》,论“文之枢纽”,是全书理论的基础。文体论21篇,从《辨骚》到《书记》,“论文叙笔”,对35种文体进行了论述,其具体内容主要是“原始以表末”,叙述各种体裁的起源和演变;“释名以章义”,解释各种文体的名称,说明意义;“选文以定篇”,即从各种文体中选出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加以评论;“敷理以举统”,总结各种体裁的写作法则及特点。创作论19篇,从《神思》到《总术》,分别对艺术构思、风格与个性、继承与革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及种种艺术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进行了详密深刻的论述。批评论五篇,从《时序》到《程器》,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对文学批评方法作了专门探讨。最后一篇《序志》,说明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 《文心雕龙》评论了两百多个作家,总结了35种文体,相当全面地探讨了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艺术方法,基本概括了从先秦到晋宋千余年间的文学面貌,并独立创造发展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批评观点。在《文心雕龙》中,作者开始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评论文学,“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从这一观念出发,使他对各种文学现象的认识和批评显得深刻有力。他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质先于文、质文并重的文学主张,较全面地说明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从创作的各环节、各方面总结创作经验,对文学创作上的许多问题,提出了系统的深刻的认识。在文学批评方面他主张“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提出了“六观”的方法。《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专著,其体例周详,论旨精深,体大思精,具有极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文心雕龙》刻本繁多,有《四部丛刊》本较通行。今有黄叔琳、范文澜、刘永济、杨明照等人的注释本。1981年齐鲁书社出版了陆侃如、牟世金的《文心雕龙译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周振甫的《文心雕龙注释》和全译两种版本。 古代文学理论巨著。南朝梁代刘勰作。写成于齐代,后来有所修订。全书五十篇,包括绪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主要部分。总论包括《原道》、《征圣》等五篇,是全书理论的基础;文体论包括《明诗》、《乐府》、《诠赋》等二十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对主要文体都做到“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创作论包括《神思》、《槠裁》、《比兴》等十五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等类问题。从《指瑕》到《程器》九篇则着重论述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标准。最后一篇《序志》是总结全书的自序。全书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前代文学现象,把文学理论批评推向新的阶段,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杰出的巨著。见《简明中国古典文学辞典》 古代文学理论专著。南朝梁刘勰撰。书成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全书10卷,分上、下编,各25篇。按内容可分为四大部分:一是总论,包括上编《原道》至《辨骚》5篇。这既是作者给文学规定的总纲,也是全书的理论基础,它提出了明道、征圣、宗经的总体要求。二是文体论,包括上编的《明诗》至《书记》20篇,每篇分论一种或几种文体,着重论述各体文章的性质、源流发展及写作特点,每篇之中又按照“原始表末”、“释名章义”、“选文定篇”、“敷理举统”四项来作为论述的纲领,分类相从,条理明晰。三是创作论,包括下编从《神思》至《物色》20篇(《时序》不计在内),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问题,系统地阐述创作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为全书最重要的部分。四是文学史和文学批评鉴赏论,包括《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以论述批评标准和方法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最后一篇《序志》是作者的自序,说明本书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谓“《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此书以儒家正统文艺观论文,强调征圣、宗经,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局限,在论及丽辞、用事、声律等问题时,也未能摆脱当时文学创作的影响,但在文学与时代、艺术形象与艺术思维的特点、文学体裁与风格、内容与形式、继承与革新、欣赏与批评等诸多方面,都有深刻而精辟的分析。针对当时片面追求形式的文风,着重主张文学须有社会政治内容、文质应该并重,而质尤为重要,并认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的演变发展,都与时代政治有关。全书在继承前人理论遗产的基础上,根据当时文学创作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总结阐发,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把文学理论批评推向新的阶段,从而成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杰出的著作,对后世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为南朝以后各代所推重。清著名学者章学诚赞之曰:“《文心》体大而思精”,“笼罩群言”(《文史通义?诗话篇》)。明清两代出现了若干本书的研究者。其影响还远及国外,9世纪时,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写的《文镜秘府论》中曾多次引用该书。1731年,日本出版了冈白驹校正的该书的句读本。19世纪后,国外出版过多种该书的原本和节译本,法国还编了《文心雕龙新书通检》、日本编了《文心雕龙索引》等研究资料。因用骈丽文体写成,加之征引浩繁,故历来注本较多,主要有清黄叔琳的《文心雕龙辑注》,中华书局1957年本;今人杨明照的《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新一版本;今人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本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