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麻土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文麻土语分类:【地域文化】 壮语南部方言的土语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文山、麻栗坡和马关县东部、岘山县南部。开远、元阳、屏边等县也有少量分布。使用本土语的人自称dai 2 ,有十多万人。本土语语音变化很有特色,与标准语比较,有如下突出特点:声母方面,有送气音声母ph、th、kh、tsh,如phe 5 (额头)、tha 2 (挑担)、khau 3 (米、饭)、tshn 2 (针)。没有腭化音声母。别处的kj、khj―部分拼入ts、tsh,其余有的腭化、唇化成分消失,或主要元音变为与腭化、唇化成分舌位相近的i或u。如po 1 (鱼)、ko 3 (稻秧)、mia 6 (滑)、pia 5 (芋头)、ku 3 (宽)、 u 4 (点头)。最突出的是仍完整地保留着古台语的浊声母。如龙州话的pi 2 (肥)、ta 6 (河)、ku 6 (一“双”)、tsi: 4 (养)、q u 6 (漏)、fai 2 (火)、ha 2 (茅草)等词,本土语都相应读成浊声母字bi 2 、do 6 、gu 6 、dz 4 、zu 6 、vεi 2 、o 2 。这类浊声母都出现在双数调。韵母最大的特点是大量地简化了。以文山黑末话为例,只有34个韵母,不足标准语的一半。促声韵尾和m韵尾全部消失。n、 韵尾只剩6个,不足标准语的三分之一。韵母合并的一般情况是:am、a:m、an、a:n并为a;ap、a:p、at、a:t、uk、ok并为a;a 、a: 并为ε;e:m、e:n、e: 并为ia;e:p、e:t、e:k并为ia;im、um、in并为n;ip、up、it、t并为ε;o:m、o:n并为u;o:p、o:t并为ua; ak、a:k变为e。没有合并的韵母语音变化的一般情况是:a变o,ai变εi,变u;o变u,e变ei,o:i变uai,a变。由于塞声韵消失,只有6个调类。原7长、7短、8长、8短调分别并入5、4、6、2调。送气音声母1调变2调。本土语有许多特有词,语法上也有特殊之处,如表性别的词置于名词之前等。是壮语各土语中与标准语差别最大的一个土语。 壮语南部方言的土语之一。分布在云南省的文山(南)、麻栗坡(南)、马关(东)、开远等地。别处舒声韵偶数调的清音声母,在本土语是浊音声母,如文山黑末:pi2 → bi2(肥)、ta6→do6 (河)、fei2→vεi2 (火)、ha2 → ro2(茅草);没有腭化、唇化声母,并入相应的声母;长e、o复元音化,如文山黑末:ke5 → tsei5 (老)、re 2→ z i a2(力);a: n、 an、a: m、 am等韵母都并为鼻化元音a, a : 、 a 并为ε,如文山黑末:an1 → a1(个)、fa: n6→ v a6(万)、dam1→d a(黑)、sa:m1→s a1(三)、na1→n ε1(皮)、kja:1→k ε1(中间)等。塞声韵尾失落,促声韵并入舒声韵;7短7长、8短8长等调分别并入4、 5、 2、 6调,如文山黑末:dip7→dε4 (生)、pa : k7→ pe5(嘴)、mot8 →mε2 (蚂蚁)、ma: t8→ma6 (袜子);送气音声母的词1调变为2调,如文山黑末:ka1 → kho2 (腿)、fщn1→phn2(雨)。本土语与砚广土语相同的词汇约有64%,相当于南北部方言间相同的词汇比例。本土语特有的词:mε6 (身体)、dzo2 (哥)、po1 (肉)、dn6(鼓)、la4 zn2 (锡)、je4 (给)、tεi1(有)、dzru4(楼)。表示动物性别的词置于名词的前面,如文山黑末:kai5 pou4 → bu6 kai5 (公鸡)、va: iak8→ th ε2 rua2(公牛),与绝大多数地区的壮语不同,而与汉语的相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