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斗蟋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斗蟋蟀分类:【传统文化】 亦称“秋兴”、“斗蛩”、“斗促织”,俗称“斗蛐蛐”。以蟋蟀相斗为戏的传统娱乐活动。每于秋末蟋蟀盛出时举行。相传始于唐代,至宋尤盛。达官显贵、民间士庶,皆喜驯养相斗。《西湖老人繁胜录》载:“促织盛出,都民好养,或用银丝为笼,或作楼台为笼,或黑退光笼,或瓦盆竹笼,或金漆笼,板笼甚多。每日早晨,多于官巷南北作市,常有三五十火斗者,乡民争捉入城货卖,斗赢三两个,便望卖一两贯钱。苕生得大,更会斗,便有一两银卖。每日如此。九月尽,天寒方休。”当时临安城中,还有专以卖蟋蟀和蟋蟀盆为生计的小贩。据载,权臣贾似道亦酷嗜此戏,“尝与群妾踞地斗蟋蟀”(《宋史?贾似道传》)。贾氏还著有《促织经》,记选养咬斗之事,颇为详核。宋以后,还多有以斗蟋蟀赌钱财者。 又称“斗蛩” 、“斗促织” 。此俗始于唐代天宝年间,原为民间娱乐游戏,后为贵族富户无聊的消闲活动,或用以赌博。宋代此风更盛。斗时设场,斗者必须大小相配,然后登场决斗。旁观者各下赌注,轮值至千、百。清初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 “都人好畜蟋蟀,秋日贮以精瓷盆盂,赌斗角胜。有价值数千金者,为市易之”。此俗今存。 江苏各地,入秋皆流行斗蟋蟀游戏,尤以江南为甚。蟋蟀性厌湿,喜肥沃干燥土壤,南京、苏州果木成林,桑柘遍野,适宜其长育。明清以来饲养蟋蟀之风盛极一时,称为“秋兴”。儿童玩意在取乐,成年人往往以斗蟋蟀赌博输赢。每年立秋,主办斗蟋蟀的场庄下红帖请各饲养大户,白露开棚,到重阳为高潮期,迟者可延至冬至。开斗时街巷中遍贴小红纸条,上书“某某地秋虫开斗”,旁注具体日期、时间和地点。参战的蟋蟀称“将军”,开场有专人负责,先登记编号,并交纳彩金若干,然后称体重,称后各以黄纸书明“第×号×厘”封于盆口。正式开斗,监场者高呼:“某某号登场!”于是蟋蟀重量相当的主人各将其“将军”送入一小木盆,围以细栅,以防逃跑。虫下盆后各据一角,监场者高呼“起栅”,主人各以蛐蛐草引之开斗。两虫相斗称“交口”,打作一团合抱翻滚者曰“滚滚”,相斗而两虫前爪悬起者曰“撑板凳”,斗至一方振翅高鸣一方逃跑而分胜败。胜者可得金银花之类的奖品,常能斗胜的虫称 “大将军”。1949年后禁止以蟋蟀赌博,但斗者潜入“地下”,禁而未绝。当今人民生活富裕,以养斗蟋蟀娱乐者又日渐增多,苏州、无锡等城市还成立专门的协会,举办赛事,交流经验,并出版过专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