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左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新左派分类:【文化精萃】 西方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左倾激进派。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出现。1956年,英国的一些大学生和知识分子提出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思想”,自称为“新左派”,后出版期刊《新左派评论》。随之出现了类似的团体:联邦德国的“社会主义大学生联盟”,法国的“全国学生联盟”,日本的“津格库伦” (Zen-gakuren),美国的“争取民主社会大学生联合会”、 “斯巴达克斯者联盟”、 “社会主义工人党”、 “进步劳工党”等。60年代,大学毕业生因面临由上流社会候补成员跌入产业雇佣队伍或遭受失业的厄运,滋长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扩大了新左派的队伍来源,而美国的侵越战争和种族矛盾,则进一步推动了新左派的发展,使它形成运动,并于60年代末进入高潮。在美国,1968年4月因马丁?路德?金牧师(Martin luther King, 1929~1968)被害,青年学生和黑人进行的抗暴斗争,席卷172个城市;随之在法国发生起源于学生造反的“五月风暴”,并扩展到联邦德国及北欧诸国。新左派运动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统一的组织领导,并受到各国政府镇压,到70年代初趋于沉寂。该派的思想理论主要受到美国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哲学家古德曼(Paul Goodman,1911~)、外交史家威廉斯(William Appleman Williams,1921~)、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米尔斯 (Charles Wright Mills, 1916~1962),法国萨特、列斐伏尔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马尔库塞、弗罗姆、哈贝马斯等人的影响,接受他们的关于资本主义制度是压抑人的制度,导致社会和人的全面异化的思想及对青年知识分子的批判思想和造反精神的颂扬,和对人道主义的无压抑的乌托邦社会的追求。该派与以往的左派不同之处在于:思想上直接受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资产阶级激进理论影响,成员主要为激进的大学生、青年知识分子、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以及嬉皮士之类的对社会不满者;活动方式带有无政府主义和虚无主义色彩,要求废除政府、强制和权力,追求绝对的个人自由,奉行彻底决裂的“大拒绝”,进行罢课、游行、造反、夺权,甚至搞恐怖活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