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浪潮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新浪潮分类:【文化精萃】 1958年至1959年间在法国突然涌现出一股由不知名的青年人竞相拍摄影片的热潮,法国著名女新闻家弗朗索瓦兹?吉隆在一篇评论中首次使用新浪潮一词称谓这种现象。1959年至1962年相继有近百名青年人成为电影导演,拍出他们的处女作。这批青年导演被称为新浪潮导演,其作品被称为新浪潮电影。重要代表人物有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克劳德?夏布罗尔等,人称“三个火枪手”。 法国新浪潮的兴起主要得力于《电影手册》。该杂志从1955年起在安德烈?巴赞等人的领导下,团结了一批青年影评人,如特吕弗、戈达尔、夏布罗尔和雅克?里维特等,对法国商业电影的平庸和虚假,以及固守传统的电影生产体制,进行激烈的批评;提倡作者论的方法,认为影片是电影制作者个人的表现,而不是集体的艺术,并对美国电影的艺术价值和一些美国导演的艺术地位作了重新评价。1958年巴赞去逝后,这批青年影评家转向拍片实践,成为新浪潮的主将。 法国新浪潮的兴起还由于当时法国电影业的经济困境。当时的法国电影一直沿袭旧传统, 一批老导演拍摄的题材、形式、创作手法千篇一律的爱情片和侦探片充斥影坛;面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巨大影响和美国电影的强烈冲击,法国电影业无力竞争,正处于危机之中。《电影手册》杂志的青年影评人提出不用大明星也可以拍出赚大钱的影片,指责固守传统的生产体制不利于新一辈年轻导演的出现和成长,特别是夏布罗尔的《表兄弟》(1959)、特吕弗的《四百下》 (1959)与戈达尔的《精疲力尽》(1960)在商业上大获成功,为青年一代导演赢得了信誉,资助青年人拍片之风大盛,使新浪潮在1960年达到顶峰。 新浪潮的出现使法国电影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摄制技术方面也有了引人注目的革新。与其产生之前的商业电影相比,新浪潮电影最重要的决裂标志在于其导演的构思,新浪潮导演倾向于自传性质的题材,借助影片中的人物传达自身的体验;坚持表现自己熟悉的事物与人――知识分子、艺术家或寄生者阶层,描写他们所关心的事――女人、性与电影,描写他们熟悉的环境,以一种单调的几乎令人厌烦的自我表现,真实地再现出一个特定的时代。在美学方面,他们无视神圣不可侵犯的电影语法,蔑视传统与各种影片样式的规范。他们创造了一系列电影句法中的新形式:用长镜头取代蒙太奇规则,用随意的移动摄影取代固定的场景的拍摄,用大量的分切加快影片的节奏;使叙事简化。在他们看来,只要现实主义的设想受到尊重,一切幻想、一切表现手段与风格都是允许的。 新浪潮并非作为一个流派而存在,它包含以《电影手册》集团为核心的一大批青年导演,其出身、信仰和理论都极不相同,在作品中亦强调个人风格,但因这批人在冲击法国商业电影的壁垒时,采取了一致行动,在拍片方式与艺术追求上具有一系列共同特点,从而形成了一股独特的美学潮流。 新浪潮达到其顶峰时,《电影手册》集团的又一批导演拍出了他们的处女作,如皮埃尔?卡斯特的《美好年华》(1959),雅克?杜尼奥尔―瓦尔克洛兹的《垂涎欲滴》(1959),雅克?里维特的《巴黎属于我们》(1961)等。同一时期,还有一些新导演以其作品的浓厚个性与独创性引人瞩目,如路易?马勒的《情人们》(1958)与《扎西在地铁》(1960),雅克?德米的《洛拉》(1960)等;一些从影较早的导演也卷入了新浪潮,如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拍出《捕风捉影》(又译《影子诱饵》,1961),让―比埃尔?梅尔维尔拍出《莱昂?摩林神父》(1961)等。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繁荣时期十分短促,但它对于世界电影有着重要而持久的影响,随着时代的推移证明,它不仅彻底改变了法国电影的面貌,也改造了世界电影,加速了世界电影的发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