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青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新青年分类:【文化精萃】 近代综合性期刊。主编陈独秀,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上海群益书店印行。是五四时期倡导新文化运动及宣传马列主义思想的著名杂志。初名《青年杂志》,月刊,6期为一卷。自2卷1期起,改名《新青年》。1916年末迁北京。从1918年4卷1期起,李大钊参与编辑工作;从1919年6卷1期起,编辑部改组并扩大,由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沈尹默、鲁迅、刘半农等轮流编辑;同年6月,陈独秀被捕,被迫停刊5个月;自同年12月1日起,改由陈独秀一人主编;1920年9月8卷1期起,成立新青年社,社址迁回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小组的机关刊物。至1921年10月出至9卷6期后停刊,1923年6月重又出版,改为季刊,成为纯政治性的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由瞿秋白主编,4期后停刊。1925年4月改为不定期刊,出5期后,于1926年7月最后停办。《新青年》出刊发行的时期正是我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时期。在反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斗争中,第一次也是第一个举起了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向旧文化,旧封建思想发起了攻击,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1917年起,曾先后刊登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沈尹默、刘半农、李大钊、周作人、俞平伯、沈兼士、陈衡哲、汪静之等人的新诗,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及胡适的话剧《终身大事》等,以及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莫泊桑、王尔德、泰戈尔等的译作,并辟有《随感录》栏目,评论时事及旧文化的弊端等。自1919年五四运动后,由于受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的革命色彩更浓,最终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