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族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族学

分类:【中国民俗】

旧时,许多地方教育机构多由宗族兴办。为了培养政治势力,许多宗族置有专供教育费用的学田;他们还动用族产的收入修建书院、学校,培养宗族子弟。徽州各县,每个村寨都设有私塾学堂,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所谓“十家之村,不废诵读”之称。

历史上有些宗族中要人有远见卓识,对于教育不惜财力。如明代休宁吴继良捐置学田87亩,清代绩溪曹大行购置学田数十亩。清代潭渡孝里黄氏宗族从祠产中开支修脯,敦请名师,开设蒙学,教育各堂无力读书子弟。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普遍实行资助学员的家法族规。有的宗族注重挑选一些所谓“器宇不凡”的族内子弟加以培养。族内贫不能学者,招人家塾,悉力扶植之。有的大设义学,招收族内的贫寒子弟。歙县潭渡孝里黄氏家训写道:“子姓十五以上,资质颖敏,苦志读书者,众加奖劝,量佐其笔札膏火之费。另设义学,以教宗党贫乏子弟。”休宁《茗洲吴氏家典》记载:“族内子弟有器宇不凡、资禀聪慧而无力从师者,当收而教之,或附之家塾,或助以膏火,培植得一个两个好人作将来楷模,此是党族之望,实祖宗之光,其关系匪小。”《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卷八《许氏家规》规定:“凡遇族人子弟肄习举业,其聪明俊伟而迫于贫者,厚加作兴。始于五服之亲,以至于人之殷富者,每月给以灯油、笔札之类,量力而助之。”

徽商除捐资购学田为教育的专门费用外,还在他们捐款购置的祠田、祭田中,提取一部分租息,资助族内子弟入学膏火或作科举应试费。《明经胡氏龙井派宗谱》的祠规对资助科举有详细的规定:“凡攻举子业者,岁四仲月请各集会馆会课,祠内供给赴会。无文者罚银二钱。当日不交卷者罚一钱。祠内托人批阅。其学成名立者赏人泮贺银一两,补廪贺银一两,出贡贺银五两,登科贺银一百五十两,仍为建竖族匾,甲第以上加倍。至若省试盘费颇繁,贫士或限于资斧,每当宾兴之年,各名给银二两,仍设酌为饯为荣行。有科举者全给,录遗者先给一半,俟入棘闱,然后补足;会试者每人给盘费十两。为父兄者幸有可选子弟,毋令轻易废弃。盖四民之中,士居其上,读书立身胜于他务也。”

正是由于一些大的宗族集团对教育的重视,以致科举登第者蝉联不绝。例如,南宋时期,休宁县拥有财产最多的是吴、汪、程三大姓,也是中进士最多的三个姓。吴氏中进士26名,汪氏19名,程氏17名。汪氏19名进士中,有10名是旌城村人,属于同一个祖先的后裔,另外还有三人是旌城村七个人的旁系亲属。汪永亦即旌城村人,乾道九年(1173年)中进士后,他身后留下几百亩土地作为族田,这一固定收入用于兴办族学和资助族内子弟举业,这样就为其家族及其后裔将来有所成就铺平了道路。到了明代,汪氏中进士34名,吴氏19名,程氏14名。因此族学在培养宗族子弟上功不可没,在徽州到处可见的“世科”和“科名”坊就是当年辉煌成就的写照。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3: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