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无为而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无为而治分类:【传统文化】 道家提倡的帝王术。首倡于春秋时代的老子。老子有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宇宙万物皆有其自然规律,即所谓“道”,顺之则生,逆之则亡。于是他主张: “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 (据高亨《老子正诂》) 质言之,就是让人民顺其自然,君主不要去多管闲事。他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 “治大国若烹小鲜。” 如果厨师烹鱼,经常翻来翻去,结果肯定是一锅糟。他的结论就是: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此处的“我”,乃帝王自谓。无为,就是不要干预人民的生活,任其自然,君主和臣民各得其所,天下太平无事,这就是 “无为而治”,结果则是 “无为而无不为”。这种主张与儒家大异其趣。按照儒家的主张,君主好比百姓的父母,必须以慈爱为怀,时刻想到子民的生活,想到提高子民的道德水平,老子却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狗”是祭神时用草做的狗,帝王应像天地一样麻木不仁,视百姓如 “刍狗”,不要有什么怜悯爱惜之心。当然,这并非是说君主要以百姓为敌,而是请君主“清虚自守”,少管闲事。一句话,就是 “不干涉主义”。但是,中外帝王常常以人民的救星自命,甚至不惜以国家作为试验场,折腾来折腾去,结果弄得民不聊生,国不安宁。美国19世纪思想家梭罗在其 《论公民的不服从》 中曾经提出类似主张: “最少管事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这可以看作是老子 “无为而治” 的同道。 道家的治世主张。无为,即不违背事物的本然状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指在治理国家时采取无为的作法。较早系统论述无为而治思想的是中国春秋末期哲学家老子。老子认为“道”作为万物本原和运动变化总规律,是自然无为的。人应该遵循“道”的自然无为法则。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越是政举繁苛地“有为”,百姓就越是不得安宁,国家就越难以治理。“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老子?七十五章》)。如果采取“无为”的作法,不以繁政苛举扰害百姓,百姓会纯朴自处,生活自然富足安定。“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以“无为”来治理国家,则没有治理不好的。“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三章》)。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庄子继承发挥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从精神上彻底摆脱“有为”的欲念,提出:“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庄子?礼帝王》)。要求绝弃求名利之心和智虑谋算,体会无穷的“道”,游心于寂静的境界。认为“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同上)。汉初推崇黄老之学,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以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内容与法治相结合,采取与民生息的政策,减少了一些繁政苛举,对恢复生产和稳定社会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淮南子?主术训》提出:“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但是《淮南子》把“无为”解释为“因物之所为也”(《原道训》),即遵循事物自然趋势去为,实质是遵客观规律的有为。“无为而治”是一种消极的治世生张,但其中包含着反对统治者繁政苛举扰害百姓的积极因素。 “无为”思想在政治上的应用。始见《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夫何哉?恭已南面而已矣。”意谓,舜之时天下大事都已办好,天子无须作为。然而春秋之时“礼崩乐坏”,待做之事很多,所以孔子认为春秋时代不能“无为而治”,必须以礼乐、仁、义治国。老子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学说出发,对“无为而治”作了理论论述,提出“为‘无为’则无不为”的政治思想,黄老道家对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加以积极改造,提出“清静自定”的治国主张,故“无为而治”也称为“清静无为”。汉初,陆贾主张“行仁义,法先圣”,同时强调“道莫大于无为”,往往把“仁义”理解为“无为”。他认为虞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若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周公“师旅不设,刑格法悬”而天下治,是治国成功的榜样。秦始皇“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事逾烦天下愈乱,治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乱人逾多”是治国失败的教训。他描述理想的“圣德之世”说:“君子之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没有紧急的命令和征调需要连夜办理,所以夜里连犬吠鸟啼也听不到。汉初政治有突出的“无为”特征。曹参接受黄老学者盖公“治道贵清静”的教导,用以治理齐国,“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他继萧何为相,“一尊萧何约束”无所变更,取得明显政绩。文帝、景帝及窦太后尊奉黄老之学,陈平、田叔,司马季主、郑当时,汲黯、王生、黄生、司马谈、刘德、杨王孙、邓章都是汉初著名政治家,是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者。汉高祖实行罢兵归农、召民归土、赦免奴婢、十五税一、减缓刑法,文景时期实行三十税一、取消关传制度、废除肉刑、缓修宫室苑囿、都是无为而治思想在政策上的体现。“无为而治”适应长期战乱后的汉初社会休养生息的需要,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巩固汉代政权起过积极作用。同时,汉初分封的郡国势力借机会发展起来,与中央政权的矛盾日益激化。武帝时结束了“无为”政治。 中国古代道家的政治思想。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作为宇宙本体自然而然地生成天地万物,“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应当效法大道,顺应自然,不能妄为。反对儒法以仁义和法令治天下,建议为政者奉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自朴”(《老子》)的政策,即实行“无为而治”,指出“为无为,则无不治”(同上),反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同上)。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极为消极的倾向。后被黄老学派加以改造,被赋予了积极的内涵。汉初采用“无为”治术,即“与民休息”政策,对稳定社会秩序和发展生产起了一定作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