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褂guà“褂”是明代造字,指罩在外面的长衣,其形制比袍略短。入清以后用作代礼服。通常指对襟、罩在袍服之外者。制有二式:下长至膝,用于行礼者称长褂(缀有补子者,又称补褂);长仅至骻,用于出行者称行褂(亦称马褂)。男女均可穿着。明方以智《通雅·衣服》:“今吴人谓之衫,北人谓之褂。”清杨宾《柳边纪略》卷三:“窝稽人不贵貂鼠而贵羊皮,凡貂皮褂必以黑羊皮以线饰之。”《清通典·礼部·仪制清吏司三》:“服有袍有褂。朝服,蟒袍外皆加补褂;常服,补无褂;行褂,长与肩齐;女袍,长与袍齐。褂面石青。”徐珂《清稗类钞·服饰》:“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谓之外褂,男女皆同此名称,惟制式不同耳。” 褂(清代传世实物) 褂满族男子服饰之一。俗称“大褂”。因其常罩穿在袍服外边,亦称之为“外褂”。是一种比袍略短的衣服,长及膝部,对襟、圆领,平袖,两侧开衩。其制有多种,有朝褂、补褂、貂褂、常服褂等,其质多以绸、缎、布、裘、纱等为之,视贫富而别,单、夹、纱、棉各唯其时。唯不得用亮纱及羊皮,亮纱恶其露肤,羊皮则近似丧服。清朝盛行一时。近代已不多见。 褂满族服饰。俗称“大褂”。因其常罩穿于袍外,亦称 “外褂”。为对襟、圆领、平袖、两旁开衩、衣长及膝、比袍略短之长衫。其制多种,有朝褂、补褂 (补服)、貂褂、常服褂等。其质多以绸、缎、布、裘为之,视贫富而别,单夹棉各惟其时。惟不得用亮纱及羊皮,亮纱恶其露肤,羊皮则近似丧服。男女均着之,常与袍服配穿,是清朝官吏士庶的重要礼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