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明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明堂分类:【传统文化】 ①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其形制上圆下方,外环以水,帝王居于其中。当时政与教不分,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此举行。其后,帝王所居在邦畿王城之中,祭天则有圜丘,祭祖先则有宗庙,朝诸侯则有朝廷,养老、尊贤、教国子则有学校等。于是另于国都近郊东南别建明堂,以存古制,藏古代帝王册典于其中。非常典礼仍于此举行,以继古帝王之迹。②星宿名。《史记?天官书》:“东宫苍龙,房、心。心为明堂。” 本为天子理政,百官朝拜之所,举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诸大典,都在此举行。风水中的明堂,指穴前群山环绕,众水朝谒,生气聚合之场。缪希雍《葬经翼》云:“明堂者,穴前水聚处也。”明堂可分为小明堂、中明堂、大明堂,又有内明堂、外明堂之别。凡大富贵之地,必内外明堂俱全。明堂以藏风聚气为要,必须诸水朝拱,即或无朝聚之势,亦须水口关拦,锁结重重。廖?《泄天机?明堂入式歌》云:“明堂贵乎能聚气。散气却非宜。”刘基《堪舆漫兴》: “明堂食邑宜宽广,诸水朝来富可知,更爱湾环并方正,还期交锁及平夷。”明堂之广狭,与龙势相关。龙势远大,堂宜宽广;龙势近前,堂宜小巧。如此方合形势。山谷之内,明堂以宽为好,狭则真气难以生发。平洋中,又以狭为佳,宽则生气易为飘散。宽以不空旷无当为度,如果垣局关拦依稀渺茫,虽有如无。狭以不逼迫窄陋为限,太狭则如坐井观天,子嗣难为轩昂特达之人。明堂宜平坦方正,忌狭长斜泻之形,又忌石山堆阜,多荆棘种植。杨筠松《撼龙经》云:“明堂断定无斜泻,横案重重拜舞低……第一宽平始为贵,侧裂倾堆撞射身,急泻奔腾非吉地。”刘基《堪舆漫兴》云: “明堂最怕形势长,又怕有枪刺穴场。去水卷帘财自散,观天坐井嗣难昌” 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此举行。其后宫室渐备,另在近郊东南建明堂,以存古制。关于古代明堂之说,历代礼家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礼记》所载就说法不一,如“太庙,天子明堂”;“明堂者,所以明诸侯尊卑。外水日辟雍”(《明堂位》);“大学者,明堂之东序也”(《政穆》);“祀乎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祭义》)。汉代学者认为明堂、清庙、太庙、太室、太学、辟雍皆为一事,即诸种功用合一的场所。因古时宫室无多,故将五学合设于此,并为施政之地,极有可能。蔡邕说:“明堂为大教之宫。”(惠栋:《明堂大道录》)戴德以明堂、辟雍为一物,许慎亦谓明堂立于辟雍之中。可知,辟雍太学即设在明堂之中,而明堂之外无学。 儒教的宗教建筑。据文献记载,明堂始创于黄帝,夏代叫 “世室”,商代叫 “重屋”,周代才叫 “明堂”。古代文化的中心在宗教,而明堂则是以宗教为中心,集宗教、政事、教化为一体的所在,是古代最高统治者的“大本营”。清代学者阮元在 《明堂论》 中说: “明堂,是古代天子居住的地方。天子在这里祭祀上帝和祖先,在这里举行养老尊贤的典礼,在这里举行宴飨、射箭比赛、献俘等仪式,在这里颁布教化、发布政令,在这里朝见四方诸侯。”商周以后,明堂的职能渐渐发生分化,主要是天子祭天配祖的所在,实际上就是皇家教堂。能在明堂与上帝一起共享祭祀的先祖,自然是最受后世尊崇的帝王,例如,西周是周文王,西汉是汉高祖。儒家经典对明堂的建筑模式没有明确记载,所以后代聚讼纷纭。汉武帝封禅泰山后,想仿照古代传统修建明堂,却无人能说清其具体样式。于是方士公玉带献上了一张黄帝时的明堂图: 图中有一宫殿,四面无壁,以茅草为盖,四周环水。汉武帝就按照这张图,修建了汉家明堂。但据后人考证,这张黄帝明堂图是公玉带伪造的。尽管如此,汉以后历代王朝所建明堂,基本上沿袭了这一模式,即宫殿上圆下方,四周环水。这在古代都有着神秘的象征意义。东汉桓谭解释说: “天称明,所以命名曰明堂。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八窗法八风,四达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座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雨,七十二牖法七十二风。”历代所建明堂,以唐朝武则天在东都洛阳所建最为壮观,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广三百尺,号称“万象神宫”,是中国古代最宏伟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古代礼书中帝王宫室与政事中最博大的制度之一。据清人惠栋的 《明堂大道录》,此制度自三代以下历代皆有,且无所不包。但明堂之名,最早见于《孟子?梁惠王下》: “齐宣王问曰: ‘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 孟子对曰: ‘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故近代以来不少学者对此制度表示怀疑,较具代表性的是顾颉刚《史林杂识?明堂》。据其考证,所谓 “明堂” 即王朝用以集会的 “大室”,由于方向朝南,故称为“明堂”。古代的宗庙与宫室必南向,所以君王称“南面”,又称 “向明而治” 是以此类屋宇以容积言,谓之 ‘大室’; 以方向言,又可谓之 ‘明堂’,《吕氏春秋?慎大览》云: ‘武王胜殷,……周明堂外户不闭,示天下不藏’ 是也。齐宣所筑室,《骄恣篇》谓之 ‘大室’,而《孟子》 书谓之 ‘明堂’,盖由于此。” 集众行事无不于大室,而集众所行之事种类繁多,后世礼书明堂之制认为: 祭天、祀祖、建官、行政、治历颁朔、立学尊师、朝觐献俘、耕籍养老均于明堂举行,“实则本非萃诸类事于一明堂之中,乃后人漫不省别,以种种之实际制度及要求实现之王政悉纳之于一堂中耳”。自汉武帝封禅后,明堂之制分为两派,一为糅合儒家与阴阳家的儒者所言; 一为方士所言。二者皆有理论根据,儒者托于文王、周公,方士托于黄帝,于是汉代学术界遂以明堂制度为讨论政治的中心问题。 周代和秦代明堂 学术类名词。亦称“世室”、“重屋”。意谓有神明所在之堂。古代施政祭祀的场所。语出《大戴礼记》,古乐府《木兰诗》也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的记述。明堂上圆下方,凡九室,每室四门八窗,共三十六门、七十二窗。以茅盖顶,以赤色缀门,白色缀窗。据《礼记?明堂位》、《逸周书?明堂解》,周公摄政的第六年,使诸侯朝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天下大服。秦汉时,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于其中举行。一说“明堂”产生于战国以后,一说“明堂”即太庙。汉儒训“明堂”时杂阴阳方位鬼神术数之说,《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对此记述较详。后来演变为看风水的术语,指墓前所谓地气聚合的地方。 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之堂。原是帝王举行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之所。宋时明堂用于祭祀,祭昊天上帝并以祖考配享。宋初虽有季秋大享明堂之礼,但未尝亲祠,只命有司摄事,而沿隋唐旧制寓祭上帝于南郊。仁宗皇钓二年(1050),始行亲祠之礼。明堂制度自汉以来聚讼纷纭,仁宗断以己意,以为明堂即天子路寝,于宋即为大庆殿。于是以大庆殿为明堂,合祭天地,以太祖、太宗、真宗配享,百神从祀,一如南郊之仪。后来诸帝凡亲祠,则多只祭上帝、五方帝,不祭皇地碉,罢从祀百神。至于祖考配享,因为议者对《孝经》“严父莫大于配天”的理解有分歧,或以为“严父”是指时君之考,或以为是指受命创业之君,所以配享的祖考时有变化。徽宗认为以大庆殿为明堂不合古礼,于是在大内别建明堂。政和七年(1117),明堂成,遂为亲祠之所。南渡后因陋就简,只在常御殿设位行礼。亲祠明堂是仅次于南郊的盛典,往往前期二日遣官朝献景灵宫,前一日朝享太庙。明堂礼成,往往举行大赦,内外百官进官有差。还要遣官到景灵宫等寺观行恭谢礼。 古代养生家用语。其说法不一。不同流派指体内不同位置。《大成捷要?开窍秘诀》:“泥丸为上丹田,方圆一寸二分,虚间一穴,乃藏神所,其穴在眉心,入内一寸为明堂宫。”指上丹田部位。《按摩十术?五术明堂》:“明堂者,自心胃至脐上也。”指中丹田部位。也有指中丹田左边和下丹田左边者。《广州越秀山三元宫修真碑》:“……直下三寸六分,名曰土釜,黄庭宫也,乃中丹田。左有明堂,右有洞房。”“……稍下一寸三分,曰玉池,又曰下丹田。乃藏神所,采药之处,左明堂,右洞房。”《大成捷要?开窍秘诀》:“?海稍下一寸二分,名曰华池,乃下丹田,藏精之所,采药之处,左明堂,右洞房。”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