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明理名言与服饰语汇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明理名言与服饰语汇

分类:【风俗文化】

饱暖非天降,赖尔筋与力: 衣食并不会从天而降,要依靠劳动去获得。

――明刘基《田家》

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 身穿破衣却怀揣金玉,名贵的兰蕙却化为干草。比喻怀才不遇。

――汉赵壹《鲁生歌》

譬如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以染丝为喻,说明人们的思想、性格会因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启示人们要重视环境的影响。

――汉王充《论衡?率性》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那些浑身上下穿着绫罗绸缎的人,却不是养蚕的穷苦人。揭露了世间的不公平。

――宋张俞《蚕妇》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衣袖宽松肥大有利于跳舞,资金雄厚有利于买卖经营。比喻条件优越才容易把事情作好。

――《韩非子?五蠹》

仓廪实,知礼节; 国多财,远者来; 衣食足,知荣辱: 国家的粮仓里粮食充足才有可能讲究礼貌礼节; 国家富强,才会有远方的朋友来拜访; 百姓吃得饱穿得暖,才会懂得荣辱廉耻。说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

――《意林?管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慈祥的母亲手中做着的针线,是将要出门远行的儿子的衣衫。儿子临走前,做母亲的还一针紧挨一针地缝着,怕的是儿子长时间回不来。母亲对儿女的一片深笃之情,写得朴素自然,亲切感人。

――唐孟郊《游子吟》

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自古以来,天下的英雄俊杰,都出在平民百姓中间。借古喻今,说明选拔人才不能讲究出身。

――清屈大均《鲁连台》

反裘而负薪,爱其毛,不知其皮尽也:反穿皮裘而背着柴薪,是为了保护它的毛绒,却没有考虑到板皮会被磨损殆尽。比喻做事舍本逐末,不顾根本利益。

――汉桓宽《盐铁论?非鞅》

服美动目,行美动神: 衣装服饰华美只能使人注目,行为美好才能令人敬重。

――晋裴

《女史箴》

狐裘虽敝,不可补以黄狗之皮: 即使狐皮大衣破了,也不能用黄狗皮来补缀。比喻选用人才应严格,不可滥竽充数。

――汉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君子被褐,穷而不可轻;小人轩冕,达而不足重: 有德行的人尽管衣着粗陋,贫穷潦倒,但也不可轻视他;品格低下的人虽然乘坐高车,头顶冠冕,飞黄腾达,也不足以看重他。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

礼、服不同,其便一也。是以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故圣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 果可以使其事,不同其礼: 礼俗和服饰虽然各不相同,但他们在方便于做事这一点上都是一致的。因此地方不同,衣服器用也就会有所变化; 现实情况不同,礼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圣人如果能对百姓有利,不强调衣服器用都必须一致; 果真能方便于做事,允许礼俗有所不同。

――《战国策?赵策》

美锦制衣,修短有度,虽玩其采,不倍领袖: 用漂亮的织锦裁制衣服,长短有一定的尺度; 即使欣赏它美丽的色彩,也不能把衣领和袖子随意加大。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熔裁》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 价值千金的狐皮大衣,不是用一只狐狸的皮做成的。比喻学习必须勤奋持久,不断积累。

――汉刘向《说苑?逋本》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色的是你的衣领,绵远的是我对你的思念。

――《诗经?郑风?子衿》

裘以严霜见爱,葛以当暑见亲: 裘皮大衣在严寒时才得到人们的喜爱,麻布衣衫在酷暑时才得到人们的青睐。

――《杜幽求子》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劝君不要可惜金缕衣,而要珍惜青春年少的时光。

――唐杜秋娘《金缕衣》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人生最基本的需要,就是要有衣穿,要有饭吃。说明衣食住行是人生之最基本的需求。只有基本需求满足了,才可能有其他的追求。

――晋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视衮龙之衣,然后知被褐之陋,涉痒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 看过华丽的礼服之后,才知道褐衣的简陋;经过学校的教育,才知道不学习的贫乏。

――汉徐干《中论?治学》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 天下没有纯白的狐狸,但是有纯白的狐皮大衣,这是从众多的白狐狸皮中取来的啊。比喻依靠众人才可以建功成名。

――《吕氏春秋?用众》

衣食足而后廉耻兴,财务阜而后礼乐作: 只有衣丰食足才懂得廉耻,只有钱多物饶才可能去谈论礼乐之事,喻指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

――清王夫之《诗广传》卷三

衣食当须记,力耕不吾欺: 人的衣食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只要辛勤耕作,农田是不会辜负你的。

――晋陶渊明《移居二首》

衣人在寒,食人在饥: 在寒冷时送人衣服,在饥饿时送人食物。比喻应在人急需时给以帮助。

――南朝梁孝元帝《金楼子》卷四

衣帽华不得,文章淡不得,相易乃两全其美:穿着打扮不能太华丽,但文章不可淡而无味,这两者对调一下,就各成其美了。

――宋严羽 《沧浪诗话?李白》

衣缺不补则日以甚,防漏不塞则日以滋: 衣服破了不补,就会愈破愈厉害,河堤漏水不去堵塞,就会愈漏愈大。比喻人应防微杜渐,要勇于克服缺点。

――汉桓宽《盐铁论?申韩》

衣垢不渝,器缺不补,对人犹有惭色;行垢不渝,德缺不补,对天岂不愧心: 衣服脏了不换洗,东西坏了不修补,还觉得不好意思; 行为污秽而不改变,道德缺陷而不修炼,面对青天,难道没有惭愧之心吗?

――宋许?《樵谈》

衣以温肤,食以充腹,肤温腹饱,精神明盛。如饥而不饱,寒而不温,则有冻饿之害矣。冻饿之人,安能长寿: 衣服是使肌肤温暖的东西,饮食是用来填充肚子的东西。肌肤温暖了,肚子饱了,精神就清明旺盛。如果肚子饥而不饱,肌肤寒而不温,就有忍饥挨冻的祸害了。又冻又饿的人,怎么能够长寿呢?

――汉王充《论衡?道虚篇》

衣不经新,何缘得故: 衣服如果没有从新的形态经过,那么它是由什么形态变为旧的形态呢?说明任何事物的旧形态都是由其新形态发展变化而来的。既然如此,那么如何使新形态相对地保持长久,是个重要的问题。

――《晋书?桓冲传》

衣弊而革裁,法弊而更制: 衣服破旧了就裁剪皮革做新的衣服,法度有了弊端就应加以改革、更新。

――汉?桓宽《盐铁论?诏圣》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 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用好话赞许别人,会使人感到比布帛更温暖; 用恶语伤害别人,就会使人感到比枪刺刀剜更疼痛。

――《荀子?荣辱》

赠人以言,重于珠玉; 伤人以言,甚于剑戟: 用美好的语言赠送他人,比珍宝美玉还要贵重; 用恶语伤害别人,比刀剑对人的伤害还要严重。

――孙子

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西深: 衣袋小就装不下大的东西,井绳短了,就无法打出深井里的水。力小不能胜任大事,识短无法理解高深的道理。比喻不可心胸狭窄,凡事应宽容、大度。

――《庄子?至乐》

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秀: 连米糠、酒糟都吃不饱的人,不会去追求好米好肉;粗布短褂都穿得破破烂烂的人,不会希望绣衣丝绸。比喻统治者治理国家,应首先解决温饱等最基本的最迫切的问题,而不是只提一些远离实际的口号。

――《韩非子?五蠹》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4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