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易县燕下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易县燕下都分类:【地域文化】 燕下都当时名为武阳城,因建于易水之阳而得名。《水经注》谓始建于昭王,太子丹时再修。武阳城的初建大约早于昭王即位时,昭王为了对付南方敌国特别是齐才增拓扩建的。昭王的先辈简公、易王、王哙时都遭受过齐的攻伐,特别是最后一次几至亡国,给燕人的教训是刻骨铭心的。为了燕国的安全有改建武阳城为军事设防的必要。今名为燕南长城的旧址,自安新经徐水而西行,大约也是这时期的产物。我国历史上都城的营建,多选择在经济富庶、军事地理位置重要的地方,依山临水,交通畅达,能借自然之险,就地利之便。燕下都西北80里有紫荆关,西南30里有下关,其间几十里为太行山岳地带,东面为河北平原,居高临下,退守可恃险,兵出能回旋,北接蓟都,易于通达,南界齐赵,适于应对。武阳城南北分别有易水和濡水,兼有舟楫运输和城防固守两利,燕国在这里营建下都确为形势所需。 从勘测城址看,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中部有一条南北河道,相传为“运粮河”,把燕下都分为东西两城。东城近方形,中间偏北处,有一道东西横贯的城垣,又把东城分作南北两区。城垣厚20米,可容车三轨,绕城的城垣宽40米。西城为廓,至今城垣的遗址仍雄踞在地面上,冈峦起伏,巍峨壮观。从其城垣遗址勘测,西城的东垣(亦即东城的西垣)长4830米,北垣长4452米,中部还有一突出的斗城,东西北三面各400米,西垣长3717米,南垣已识出的长度1755米,宽度约40米。东城又称内城,北垣长4594米,东垣长4980米,南垣已知长度为2210米。东城在内墙南北有夯土宫室遗址的台基多处,有武阳台、杨家台、路家台、老爷庙台、望景台、张公台、朱家台、小平台。惟武阳、望景、张公和城垣外的老姆台位于同一南北中轴线上。武阳台是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今所存的台基就高11米。武阳台的东南和西南有两处左右对峙的宫殿建筑群,凡15处。在武阳台东北,还有以小平台为主体的建筑组群。三组建筑群围绕武阳台,与中轴线主体建筑相陪衬,构成了一个错落有致、布局有序、嵯峨壮观的宫室建筑体系,是燕国兵强、势威、富有的象征。在东城,还引护城河水入内,于张公台西汇为湖。湖面径260米,大约是为燕贵族喜游所设,也起拱卫宫室的作用。 东城除城垣、宫殿遗址外,城内的文化遗存是相当丰富的。从考古勘察得知,这里有仓库、馆舍、手工作坊、百工住区和贵族墓葬区。馆舍,《水经注?易水篇》记载,武阳城内有钓台、金台、小金台,“言昭王礼宾,广延方士,至如郭隗,乐毅之徒、邹衍、剧辛之俦,宦游历说之民,自远而届者多矣,不欲令诸侯之客伺隙燕邦,帮修建下都,馆之南垂。”《太平寰宇记》记载这里馆舍很多,想当年昭王重金聘贤,这里人才济济、名家汇聚,馆舍多是理中应有的。相传今易县东南15里的小金台,即郭隗台。县东南18里的三公台即乐毅、邹衍、剧辛所居处。他如高渐离、樊于期馆、荆轲馆等。考这些馆址,有的是讹传,有的并不在城内,由于历史久远,很难一一确指其位。一些惊人心魄的历史传说也发生在这里,诸如太子丹纳田生之言尊荆轲为上卿事;燕勇士秦舞阳十三岁杀人,燕人“不敢忤视”的传说;樊于期在馆西授首荆轲等,都是史书所载名于燕市的传闻。手工业作坊,已考知这里有冶铁、兵器、铸币、骨器、陶器等作坊,最大作坊占地17万平方米,遗物也很丰富。居民区,燕下都是繁华的都会。在这里寓居的有燕国的各级官吏、士商农工四民是很多的,从出土的明刀,还有安阳、安邑、兹氏半口等列国货币,可知来这里经商的人也不少。从文化遗物堆积层看,从西周一直绵延至西汉,想当年这里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燕下都西城的城建可能后于东城,城内空旷,文化遗物也少,从这一带军营、城角、燕子斗城等村名推想,这里可能是军马驻守之地。作为郭城是为防守东城而设的。东城外老姆台,《水经注》为兰马台,乾隆《易水志》说是“燕王登殿检阅兵马处”。燕国在易王十年(前323年)时,扩充为万乘之国,昭王时又有了振兴,跻于大国之列。在南面它需防齐赵,在西北又需要防秦自紫荆关入,所以在燕下都屯重兵是不会少的,这样西城作为兵马城是近理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