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普救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普救寺分类:【传统文化】 在今山西永济县西北12公里的土岗上。创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西永清院,五代时更名为普救寺。相传唐代崔相国在此建西厢花园,作佛居别墅。王实甫即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著名杂剧《西厢记》。剧中描述崔相国之女莺莺在西厢花园与老夫人闲居时遇见了书生张珙,两人发生爱情,通过侍女红娘的协助,终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约束而结合。塑造了崔莺莺这样一位勇敢、坚定,敢于向封建礼教大胆挑战的妇女形象,成为元杂剧中的著名剧作。1920年寺毁于火,仅留基址和寺前石坊、三大士洞、舍利塔等。其中舍利塔因《西厢记》故事流传,后人怀念莺莺,特更名为莺莺塔。 佛寺名。在山西永济县西北24里山岗上,与古蒲州城相邻。寺创建于唐武则天时 (684―704),原名西永清院。传说五代时河东节度使叛乱,后汉主刘知远派大将郭威讨伐,围蒲州年余不克,城中百姓苦不堪言 寺僧献策 “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郭威当即折箭为誓。翌日城果破,百姓得救,从此更名普救寺。明嘉靖三十四年 (1555) 毁于地震。重建后1920年又毁于火,仅存三大土洞和寺前石坊、舍利塔。舍利塔 (俗称莺莺塔) 平面方形,十三层叠涩出檐,收分很小,犹存唐制。砖构中空,石击塔身中部,回声犹如蛙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