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曹植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曹植

分类:【传统文化】

三国魏文学家。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曹操第三子,曾封为陈王,死谥“思”,世称“陈思王”。及曹丕、曹睿相继为帝,遭受猜忌、迫害,忧郁而死。才思敏捷,工诗善文,为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文学家。其诗歌成就最大。内容上追求理想,富有气势,形成其诗歌风格“骨气奇高”的一面;艺术上善用比喻,注重词采,多有警句,形成其诗歌风格“词采华茂”的另一面。乃建安五言诗创作的集大成者。其抒情小赋清新秀丽,一扫汉赋堆砌词藻、平铺直叙的习气,为南北朝抒情小赋的丰产开拓了道路。其散文词语工致,行文流畅,前期以书信为佳,后期以表疏为高。《隋书?经籍志》著录其作30卷,已散佚。今存南宋刻本《曹子建集》10卷。

三国魏文学家,诗人。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曹操子,曹丕弟。少博读诗赋,善属文。因富才学,下笔成章,极得曹操宠爱。建安十六年(211),受封平原侯,并一度欲立之为魏太子。然常任性肆行,不自检点,饮酒无节。后因私驰司马门而失宠。建安二十四年(219),操又欲以其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率军救樊城曹仁,因酒醉不起而作罢。曹丕继位后,因有前立太子之争,又忌其才名,几次对其寻机迫害,曾限令七步成诗,他应声立就,以“煮豆燃箕”讽兄相逼太甚。后因卞太后干预得免,然屡遭贬爵,多次被改换封地,始终受到猜忌。至明帝即位,改封东阿王。曾数上书请求任用,皆不得志。太和六年(232),朝洛阳,改封陈王,又欲进言时政,希冀试用,仍不得。归国后郁郁而死。其一生备尝政权倾轧和人生旅途的艰辛,虽至晚年政治热情不减,但始终受到猜疑和排挤,屈志难伸。卒谥思,世称陈思王。曹植在政治上虽然抱恨终身,但其文学成就则是相当卓越的,诗、赋、散文皆有突出贡献,尤以诗见长。其诗作现存八十余首,以五言诗居多。前期作品内容多描写斗鸡走狗、饮宴游乐的公子生活,间有少量反映对社会动乱的忧思和建功立功的抱负,如《白马篇》、《送应氏》等。后期因身处逆境,故作品多格调沉郁悲凉,如《赠白马王彪》,控诉了曹丕及其党羽对王室兄弟和他本人的迫害,抒发出作者凄苦愤懑的心情。其他如《杂诗》、《吁嗟篇》、《野田黄雀行》等,亦较突出。其诗继承了《古诗十九首》的成就,融自己切身感受于其中,语言精炼,笔力雄健,清新活泼,多有警句,在建安时代最负盛名。南朝钟嵘《诗品》说他“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其赋以《洛神赋》为代表,描写诗人与美丽多情女神的相爱悲剧,语言简练,善用比兴,形象突出,抒情性强。其散文名篇有《与杨德祖书》、《求自试表》、《陈审举表》等,皆自然流畅,情文并茂。其文学成就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极得文人推崇,堪称“建安三杰”。原有集30卷,已佚。今存宋人辑本《曹子建集》。《三国志?魏书》有《陈思王植传》。

三国时代的代表诗人。字子建,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同母弟。曹植少年英才,笔下有神,曹操读到他的诗赋时,不相信是他写的,竟然问: “这是你请人代笔的吧?”当即面试,结果令曹操大惊,曾想将他定为王位继承人。曹植虽是才子,但并非帝王之器,他潇洒任性,不修边幅,饮酒不节,这种性格自然难以担当大任,所以曹操最后选定曹丕为魏太子。曹植与其兄曹丕之间还有一层纠葛,当初曹操破袁绍,得其媳甄氏,甄氏乃绝代佳人,曹植一见钟情,但曹操却给了曹丕为妻。曹植心中不平,又无可奈何。传说,后来曹植路经洛水,心中思念甄妃 (当时已死),忽见有女自水上来,自称是甄妃,本托心于他,无奈时运不济,终成陌路。曹植无限感慨,遂作 《洛神赋》。其中有云: “翩若惊鸿,婉如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这位可望而不可即的洛水之神是否即曹植心中的甄妃,今人多持怀疑态度,但曹家兄弟是情敌,也许并非凭空传说。曹丕继承王位后不久,便以 “禅让” 的方式代汉自立,兄弟之间变成了君臣上下,关系就愈显微妙。曹家兄弟原来多已封侯,封国在外地。曹丕称帝后的第二年,便下令诸侯各就各位,回到自己的封国,曹植也不得不离开首都。此后,曹丕对这位既是政敌也许又是情敌的兄弟深怀戒心,严加限制,尽管封给他王爵,却不让他与闻朝政。后来继位的魏明帝,对这位才气横溢的叔父依然严加防范。曹植多次上书,希望能为国效力,但都未能如愿,最后抑郁而死,年仅四十一岁。曹植作为一个诗人,却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汉魏之际,一代文人多汇聚在邺下 (故城在今河北临漳县北),如被称为 “建安七子” 的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应?、刘桢等,而曹氏父子也毫不逊色。后代正统史家以曹丕代汉为篡位,故竭力抬高曹植,贬低曹操、曹丕父子,影响到文学评价上,自然就将建安文学的“桂冠”戴在曹植头上。如南朝钟嵘在《诗品》 中就将曹植列在上品,曹丕列在中品,曹操列在下品,甚至说: “孔子之门如果用诗,只有曹植一人登堂入室。” 清代诗人王士才说,曹操的诗,应列为上品。平心而论,曹植的诗歌创作在曹丕之上,与其父却各有千秋。在曹植的生花妙笔下,难有曹操那样的莽苍悲凉。

三?魏文?家、?神?者。字子建。沛?子(今安徽亳胯)人。生於???帝初平三年,卒於魏明帝太和六年。曾封??王,卒?“思”,故世费?思王。?同桓自的?神?思想,费桓自?“褐?之士”,?指出桓自??的不?底?,作《揆道?》予以厌充和修正。反?神仙不死之真,帐?人的?命樘短各有不同,身篦的强弱也各有不同,晷嫔在於是否善於保鹇。“?命樘短、骨篦强劣,各有人焉。善鹇者剿之,??者半之,虚用者夭之。”(《揆道?》) ?反?鬼神迷信之真。建安二十二年(217)瘟疫流行,有人帐?呃是鬼神作出?的,植不以?然,帐?呃是由於??失去了正常的位置,?候的冷暖不合??造成的,“??失位,寒暑邋?。”(《太平御盂》七四二引)其著作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宋人?有《曹子建集》。

三国魏宗室。字子建,父曹操,母卞氏,三国魏文帝曹丕之弟。10岁时即熟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作文。曹操曾看到他的文章,很惊奇。问是否请人代笔,他跪着说: “我言出为论,下笔成文,请当面试,何须请人?” 当时邺铜雀台新成,曹操命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曹植握笔立成,文辞佳美,备受赞赏。他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见问难,应声而对,特受宠爱。建安十六年 (211) 封平原侯, 十九年徙封临

侯。 因植才华出众,丁仪、丁?、杨修等皆投其门下。曹操还经常勉励他,出征孙权时,使植留守邺。操几次都想立他为太子,但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曹丕却耍弄聪明,矫情自饰,宫人左右,皆为称誉,故得立为太子。曹植曾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而出。曹操大怒,处死公车令。于是重诸侯科禁,植宠日衰。建安二十四年,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派他率军救仁,而植大醉熏熏,不能受命,曹操悔而罢之。魏文帝曹丕即位后,诛曹植党羽丁仪、丁?等,遣植与诸侯就国。黄初二年 (221),监国谒者灌均奏植醉酒悖慢,胁持使者,贬爵为安乡侯。其年改封鄄城侯,次年立为鄄城王。又连续徙封雍丘王、浚仪王,又雍丘王、东阿王,最后于太和六年(232)徙封陈王。因曹植备遭猜忌,虽屡次上疏,论及时政,希望有所作为,终不能得。故忧虑成疾而终,时年41岁。曹植所著诗赋散文共百余篇,其《洛神赋》 较著名

陈王曹植

汉魏之际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曹操子。幼聪慧,善诗文,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使之为赋,援笔立成,深得其父宠爱。建安十六年(211)封平原侯,十九年,改封临?侯,并曾立为太子。但因任性嗜酒,贻误军机,遂废之。曹操死后,备受曹丕、曹睿猜忌,几迁其国,名为王侯,实为囚徒。黄初五年(224),封为陈王。常汲汲无欢,忧郁死去。谥思,世称“陈思王”。驳斥神仙之书,道家之言,认为人之寿命长短,体魄强劣,皆因其后天努力而异,“善养者终之,劳扰者半之,虚用者妖(夭)之”,而无长生不死之理。对桓谭相信“灾异变怪”而“畏天戒”的主张,表示异议。以儒家亲亲之义,反复上书,期待信用,以灭蜀、吴建立功业。又力谏曹丕省徭役、薄赋敛。其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诗品》),运用比兴手法,谱写了许多五言绝句。前期有少数作品表现社会动乱和“水旱不时,民困衣食”的情景,以及自己谋求统一中国的抱负。后期作品多以慷慨的辞情,骏爽的语言反映其受压抑的苦闷意境,愤懑地喊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心声,其间流露出若干消极出世思想。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辩道论》、《列(烈)女传》。另著有诗赋多篇,原有集,已散佚。南宗嘉定年间辑有《曹子建集》十卷。另有《陈思王集》行世。

三国文学家。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的第三子,曹丕之弟。年10岁即能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每属诗文,才思顿发,下笔成章,甚受曹操宠爱。建安十六年(211)封为平原侯,十九年(214)又封为临淄侯,曹操欲立为太子,后失宠。曹丕继位,忌其才,欲害之,曾限令植七步成诗,植应声而成,以煮豆箕为喻,讽其兄相逼太甚。植初受封东阿王,不久改封陈王。他多次上书请求任用,但未能如愿,终忧郁而死。他前后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大约百余篇。当时称:“天下共有才十斗,子建独有八斗。”极言其才思过人。以诗赋言,植实为东汉至隋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诗风对后世有很深的影响。植现存诗约80首,较完整的词赋、散文约40余篇,其中《洛神赋》最为著名,为后世所传诵。原有集30卷,已散佚。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5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