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曹植――不治威仪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曹植――不治威仪

分类:【风俗文化】

曹植,字子建,曹操之子,三国时期“建安七子”的核心人物。他的诗文慷慨悲凉,词采华茂,情兼雅怨,属建安文学的高华篇章。他的才情受到世人很高评价,甚至连恃才放旷的谢灵运也说: “天下才分十斗,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人共用一斗。”

由于曹植在29岁之前过的是魏国贵公子的生活,常常与曹操周围的幕僚文士欢聚,可谓诗酒唱和,诗意浪漫; 因此人们常常将其想像成一位风流倜傥、锦冠华裘的翩翩贵公子。然而,据《三国志?陈思王传》记载:“植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可见他虽身份高贵,但生性俭朴,车马服装皆不喜华丽。不但如此,他还在《名都篇》中对一些“宝剑直千金,被服而且鲜”的纨绔之流大不以为然。曹植的性情与其母亲卞太后有很大的关系,卞太后即是一位“不尚华丽,无文绣珠玉,器皆黑漆”的贤明妇人。由此看来,《三国志?陈思王传》对曹植的描述不为虚美。

曹植能受到曹操的宠爱,更为重要的是其胸怀高远志向。曹植与邯郸淳初次相见的故事充分说明他具备政治家的权术谋略,而服饰起到了很大作用。

晋陈寿撰《三国志?王粲传》宋裴松之注引《魏略》言: “植初得淳甚喜,延入坐,不先与谈。时天暑热,植因呼常从取水自澡讫,傅粉。遂科头拍袒,胡舞五椎锻,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数千言讫,谓淳曰: ‘邯郸生何如耶? ’ 于是乃更著衣帻,整仪容,与淳评说混元造化之端,品物区别之意,然后论羲皇以来贤圣名臣烈士优劣之差,次颂古今文章赋诔及当官政事宜所先后,又论用武行兵倚伏之势。”

文中的“洗澡”、“傅粉”(即三国两晋时期文人特有的一种修饰装容的方式)、“科头拍袒”(即光头、袒露上身,属文人较为私密的居家休闲形象)、“胡舞五锥锻”、“跳丸击剑”等等在当时均是极为私密的行为。但曹植在素未谋面的邯郸淳面前泰然自若,说明他有意塑造风流不羁的文人形象。而当其与邯郸淳谈论天地成因、万物区别,评论古代圣贤时,则穿衣,戴“帻”(一种古代书生文人常戴的帽子),修整仪容。表现出曹植对文化的尊敬。邯郸淳对此赞其为“天人”,并在曹操面前常常称赞曹植。曹植的着装行为反映出当时以性真为尚的文人审美标准。而宋陈?《乐书?俳倡下》中评:“傅粉墨,更衣易貌,以资戏笑,盖优倡常态也。”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不同时代文化审美标准的差异。

在表现人物服饰形象上,绘画似乎比文字更具说服力。在魏晋画家顾恺之所绘《洛神赋》中,曹植的形象是: 头戴高山冠,身穿敞领大袖宽衫,下穿长裙,围蔽膝,足着重台履,为典型的王公朝臣常服。高山冠亦称“侧注冠”、“仄注冠”。男子礼冠,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本为齐王礼冠,秦灭齐,则以此颁赐给谒者。汉蔡邕《独断》卷下载:“高山冠,齐冠也。一曰侧注。高九寸,铁为卷梁,不展广,无山。秦制,行人使官所冠。今谒者服之,礼无文。太傅胡公说曰: 高山冠,盖齐王冠也。秦灭齐,以其君冠赐谒者。”《汉旧仪》曰:“乘舆冠高山冠,飞月之缨,帻耳赤,丹纨裹衣。”魏明帝因改之,卑下于通天、远游。除去卷广,加介帻,帻上加物以象山,行人使者服之。顾恺之的画印证了高山冠为晋代王公远游时常戴的冠式。重台履是一种用木块或多层布片、皮革缝纳而成的高底鞋。敞领大袖宽衫,长裙,蔽膝均是晋代王公朝臣的服饰形象。由此可见,官场失意的曹植已然成为一个谨小慎微的朝臣,全无少年得志时的潇洒风采。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