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曹洞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曹洞宗分类:【文化精萃】 日本禅宗的三宗之一。镰仓时代,道元入宋,在天童山从洞山第13代如净(1163―1228)受法,向日本传入曹洞宗。至?山绍瑾(1266―1325)改革“只管打坐”的禅风,广泛吸收民间流行的祈祷仪式,建总持寺为新的传教中心,向全国普及新的宗风。被尊为日本曹洞宗太祖。以后,分为两派,现分别以福井县的永平寺,神奈川县的总持寺为本山。 中国佛教宗派,后期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属青原系。因该宗开创者良价在筠州洞山(今江西宜丰),本寂在抚州曹山(今江西宜黄),先后分别传法创宗而得名。曹洞宗继承青原系希迁以来“即事而真”的思想,注重由个别事(末)上显现出理(本)来。主张理事“回互”、体用圆融。良价曾用“正中妙挟,敲唱双举”来表示理事关系,用“夜半正明”形容暗中有明,“天晓不露”描写明中有暗。如此地“明暗回互不回互”,发挥了希迁《参同契》中理事贯通的精神。曹洞宗的“五位君臣”说,用本寂的话说是:“此吾法之宗要也”,代表了该宗的世界观和认识论。曹洞宗号称“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表现了理论与宗教实践的结合。该宗在我国历史上流传时间较长,宋以后仍有余续。曹洞宗于南宋时传入日本。 佛教禅宗五家之一。因良价和其弟子本寂先后在江西洞山和曹山举扬宗风,故名(一说曹洞之曹是指洞山良价上承曹溪慧能而言)。属南宗青原法系。本宗在唐代极盛,凌驾于云门、临济之上。到宋代次第衰微,本寂法系四传而绝,靠道膺一脉得以绵延。道膺四传至大阳警玄,有托临济宗僧浮山法远代传法信于投子义青的传说。义青法嗣道楷奉敕住持汴京十方净因禅院及天宁寺,因拒受紫衣师号,被放逐于芙蓉湖畔结庵接化,门下有丹霞子淳、鹿门自觉等20余人。子淳下有天童正觉和长芦清了等9人。曹洞宗至此又大盛。正觉倡“默照禅”,有《宏智禅师广录》9卷行世,与临济宗大慧宗杲的“看话禅”对立;数传之后,法脉不明。清了作有《华严无尽灯论》,融华严宗义入禅;又作有《净土集》,说“功高易进,念佛为先”,并主张将“阿弥陀佛”四字作话头日夜参究。清了三传至天童如净,主张只管打坐、身心脱落,不用烧香、礼拜、修忏、看经,是对正觉默照禅的进一步发展;此派经门下永平道元传至日本,开立日本曹洞宗,迄今不衰。鹿门自觉一系,五传至万松行秀,作《从容录》,评唱正觉的《颂古百则》;其门下雪庭福裕于元世祖时,总领天下释教。禅宗五家中,沩仰、云门、法眼三宗,宋以后皆失传,只有临济、曹洞二家并存。南宋时,临济宗大行于南方,曹洞宗则在金室保护下流行于北方。后世曹洞法脉不及临济之盛,有“临天下,曹一角”之说。 曹洞宗的创始人是青原系石头希迁的传人,洞山良价和弟子曹山本寂。其传系为:慧能传行思,行思传希迁,希迁传惟俨,惟俨传昙成,昙成传良价。 良价俗姓俞,会稽诸暨(今属浙江)人。幼年时便出家,二十一岁时在嵩山受具足戒。到处云游,曾受南泉普愿禅师指点。后到云岩拜谒昙晟,成为嗣法人。唐宣宗大中年末在新丰山行禅法,后移住豫章高安洞山(在今江西宜丰),因而被称为“洞山良价”。良价卒后追谥为“悟本禅师”。 本寂俗姓黄,泉州蒲田(今福建莆田)人。少时学习儒家经典,十九岁出家人福州云名山,二十五岁时受具足戒。后到洞山拜良价为师,成为嗣法弟子,居于临川曹山(今江西宜黄),称为“曹山本寂”。 良价主张“五位君臣”说,本寂对此加以发挥,从而使门风大振。“五位君臣”,指君位,正中偏;臣位,偏中正;君视臣,正中来;臣向君,偏中至;君臣合,兼中到。所谓君,指宇宙万有的本体,真如;所谓臣,指现象世界。“五位君臣”说,就是曹洞宗的本体论,本寂称之为“吾法之宗要”。曹洞宗还有“功勋五位”、“王子五位”说等。用封建君臣关系解释世界本体,说明了佛教与政治、统治者间的关系,这也是曹洞宗能够兴盛的原因之一吧。 良价(黄泽《古佛图谱》) 根据记载,曹洞宗的宗风是“敲唱为用”,颇有文人雅士之风。曹洞宗在五家之中是较盛的,流传亦久,其中一支传到了日本,即如净禅师的弟子希玄道元。他返日后居住兴圣寺,又在吉祥山创永平寺,著有多种著作,如《正法眼藏》九十五卷、《永平广录》十卷、《永平清规》二卷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