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曾巩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曾巩分类:【传统文化】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家世为儒。年12,作《六论》,为欧阳修所重。宋仁宗嘉钓二年(1057)进士,调任太平州司法参军,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为实录检讨官。整理历代书籍,论列学术源流,作《叙录》若干。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为史馆撰修,官至中书舍人。他支持欧阳修的诗文革新,为文“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主张先道后文。其道之旨归,乃在儒家的修身治国,故不信佛老。作文纡余委备,纵横摇曳,条理清晰,善叙事理。写景偶一为之,亦能入极妙之境。《宋史》本传说“曾巩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余而不繁,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其诗与文章风格相似。又长于书法,简严静重,字如其文。墨迹杂见于《群玉堂法帖》。著有《元丰类稿》。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仁宗嘉钓二年(1057)中进士,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曾任史馆修撰,整理校勘《战国策》、《说苑》、《新序》、《列女传》等,曾巩是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在理论上,他和欧阳修一样,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而且比欧阳修等更为看重道,认为“夫道之大归非他,欲其得诸心,充诸身,扩而被之国家天下而已。非汲汲乎辞也。”为文重传道而轻文采,以淳朴自然,条理清晰,从容周详,说理透彻为特色,但儒学正统气味较为浓厚。文章中为数最多、成就最高的是议论文,记叙文次之。其议论文,主论警策,笔锋犀利,观点铺陈、蓄发颇见功力。常于纾徐曲折中缓缓道出,层层剥离。言质朴,但沉稳、深厚,有说服力,如《上欧舍人书》、《王平甫文集序》等文章佳品,均有一波三折、言尽意达之妙。记叙文也文词简洁,层次分明,精省得体,偶尔还可读到精雕细刻的写景之作,如《道山亭记》对山川地势的描写就极为工细。然而,文以载道的为文宗旨常令其记叙文中议论迭出,从中流露出的卫道气息尤为令人遗憾。曾巩诗作亦不少,现存约四百余首,风格亦简朴质实。虽也偶有佳作,但总起来讲成就不如其文,影响不大。曾巩文名在当时仅次于欧阳修,因师出欧门,风格和欧阳修也相近,所以颇有影响。《宋史?曾巩传》曰其“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文词者,鲜能过也。”评价基本上是公正的,但由于曾巩既缺少司马迁的批判精神,也没有韩愈那不平则鸣的豪迈气概,固而实不及此二人,这也正是他成就难追欧阳修之所在。然而,他那种“古雅”、“平正”以传道见长的文风,使朱熹甚为推崇,成为旧时“正统派”古文家的模拟对象之一。曾巩著作今存有《元丰类稿》五十卷,有《四部丛刊》影元本。另有《续稿》四十卷、《外集》十卷,皆不传。佚文见于《宋文鉴》等选本。最早事迹出处《宋史》三一九卷。 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号南丰先生。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幼时读书过目成诵。年12,能作六论。嘉钓进士。调太平州司法参军。累迁集贤校理,为实录检讨官。历知齐、襄、洪、福、明、毫、沧诸州,所在多奇绩。拜中书舍人,卒。巩著作有《元丰类稿》50卷,续稿10卷,外集10卷,及《隆平集》(均《四库总目》)等,今续稿、外集已不传。曾巩于熙宁五年(1072年)任齐州(济南)太守,多有政绩。他于大明湖畔修建了百花堤“北渚亭”,于趵突泉修建了“泺源堂”“历山堂”,并写下了《齐州二堂记》一文。还修建了“齐州水北门”和“汇波桥”,写了《齐州水北门记》的散文。他积极推行王安石新法,为百姓除害兴利,为济南百姓所爱戴。后人在大明湖畔建立“南丰祠”纪念他。曾巩也写了不少赞颂济南名胜的诗篇,如《咏趵突泉》等。但他创作散文贡献最大。其散文《寄欧阳舍人书》,有力抨击了当时铭文写作中的阿谀奉承、隐恶扬善的恶劣风气,主张“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辨之不惑,议之不徇”,同时阐明“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的见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