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月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月琴分类:【传统文化】 布依族传说。相传小伙子勒木和姑娘妹丝为婚姻自由逃到深山居住。有天晚上为追猎一只九节狸,到了一个泉边。看见四股山泉水从崖上注入潭中,其声悦耳醉人。勒木用柏杨木照水潭形状做成琴盘音箱,按泉水飞下的崖岩形状做成琴把妹丝剪下长发照四股泉水做成琴弦。明月映在潭中,他俩偎依在泉边弹起琴来。美好的月夜启发他们给琴起名为“月琴”。后来他们的琴被很多兄弟民族仿制,他们的爱情故事一直被到处传说。 拨弦乐器。因形圆如月而得名。琴身木制,结构上近似于阮。但琴颈较短。设品十、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不等。张弦四根,演奏时用拨子弹弦。月琴的音色清脆明亮。主要用于为戏曲和曲艺表演伴奏。在京剧中,月琴配合京胡、京二胡成为不可缺一的“三大件”。也用于民族管弦乐队合奏,还可以独奏。使用月琴的地区和民族很广泛,包括了汉、彝、苗、侗、布依、白和哈尼等,曾在唐代传入日本,至今仍很普及。 ①彝族弦鸣乐器。彝语称“巴布”、“潘边”,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等省的彝族聚居区,因形似圆月,故名。以木板与竹片制成,形状多为圆腹,长颈,多用丝弦或马尾弦,弦数有二弦、三弦、四弦等类。琴头和板面上雕绘有各种装饰图案。红河地区的月琴,琴颈较长,琴箱呈圆形或四方形。凉山地区的月琴,琴颈较短,琴箱较大,有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古老的弹奏是用手指来回拨动琴弦发音,现普遍采用拨子弹奏,音量大增,音色清脆明亮。常用的技巧有双音、和弦、扫弦、颤音、倚音、滑音等。②布依族民间弹拨乐器。黔西南安龙、兴义、晴隆等地较为常用,特别在兴义巴结一带“八音弹唱”合奏中是不可缺少的八种乐器之一。相传是一对布依情人受到一轮明月倒映水潭中的启发而创造的,故称“月琴”。月琴音色柔和纤细,有如泉水之声,悦耳动听,常为布依男女青年传情达意的工具。 有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几样;分二弦、三弦、四弦等几种;琴头常雕龙头含珠,珠可滚动;共鸣箱的正面雕有龙凤或镂空的彝族信仰中特有的吉祥图案,有的还嵌有闪闪发光的镜子,很好看。演奏有用指弹和用拨子拨弹两种,指弹者,音量小,但音色柔和;多数用拨子弹奏,音量较大,清脆悦耳。有双音、和弦、较扫、琶音、颤音、滑音等技法。音色优美动听,是彝族广为流传的一种乐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