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服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服饰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服装习俗。华夏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发展中,其服装形式也历经变化。如头上戴的冠巾一样,古人身上穿的衣服也是人身份等级的标志,从帝王将相到士庶百姓,服饰可谓千差万别。仅以官员的官服为例,就有祭祀、朝会等特殊场合下穿的礼服 (又称法服) 和在一般正式场合下穿的常服 (又称公服) 两类,级别不同,官服的颜色、质料、纹饰等都有区别,加上冠式,古称“冠服”,这就是朝廷给予官员的荣誉。唐代以后,仅从冠服的颜色上,就可轻而易举分辨出一位官员的级别。如在宋代,官员常服的颜色,据 《宋史?舆服志》: “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 明清两代,又增加了以补服区分官品的方法。所谓补服,就是在前胸后背缀有或绣有品级标识的官服,这种品级标识叫“补子”。如在清代,据 《清史稿?舆服志》: 一品,文官鹤,武官麒麟; 二品,文官锦鸡,武官狮;三品,文官孔雀,武官豹; 四品,文官雁,武官虎; 五品,文官白鹇,武官熊; 六品,文官鹭鸶,武官彪; 七品,文官??,武官犀牛; 八品,文官鹌鹑,武官犀牛; 九品,文官练雀,武官海马。此外,都御史、按察史等督察大臣的补子则用獬豸图案。獬豸是一种传说中的独角兽,据说能辨别曲直,而且敢于触犯不正者。官员的便服则与士庶百姓相同。无论是官服,还是便服,从样式上分,传统服装有 “上衣下裳”和 “衣裳连属” 两种基本类型。所谓 “上衣下裳”,就是上身有衣,下身有裳。《释名?释衣服》:“凡服: 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蔽寒暑也; 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蔽障也。”但下身的裳并非裤子,而是裙子,据 《说文解字》: “裳,下裙也。”古代男女都穿裙,直到唐代裙才逐渐成为妇女的常服。所谓 “衣裳连属”,就是上衣和下裳连在一起,古称“深衣”。深衣是古人非常看重的一种服式,是礼服的基本形式,后代的衫、袍等官服,包括皇帝的 “龙袍”,都是采用的深衣式。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民族的服式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衽是衣襟,右衽就是把衣襟向右掩。当时落后的蛮夷则是披发左衽,孔子曾感叹说: “如果不是管仲击败蛮夷,我们也许就要披发左衽了。” 贵族除上衣下裳外,腰间还要束带,带有皮革的,有丝织的,丝带叫绅 (“绅士” 之称就由此而来)。宽衣博带是贵族的象征,因此也成为古代时髦的服式。战国时代,赵武灵王为了适应骑射的需要,下令改变服式,穿胡人窄袖短衣、长裤,以便骑马射箭,这就是所谓 “胡服骑射”。但短衣长裤主要是戎装,并非礼服,贵族礼服还是上衣下裳、宽袖博带。上古有裳无裤,后来出现了绔,类似现在的套裤,而且是开裆裤,直到汉代,不分长幼、男女都可以穿,外面罩以裳或深衣。汉代以后,官服采用深衣式,而便服和休闲服则听便。但衣服的长短和衣袖的宽窄,仍是贵族和平民的区别。直到近代,依然如此,鲁迅笔下的鲁镇,“长衫” 和 “短衣” 就是贵贱的分野。 黎族妇女都会纺纱织布,衣裙都是自己做的。不同的地区,服饰花纹亦有差别。有的妇女穿对襟无领、无钮、长袖上衣。五指山地区的黎族妇女,有的还用小布带或薄锡片代替钮扣,有的衣沿和背下幅织有各种花纹图案。琼中县妇女一般在胸前还挂一块三角形的遮胸布,外穿上衣,每当天气热时,老年妇女上身往往只挂这块遮胸布。黎族妇女的甬裙有中、短、长三种,但花纹各不相同。沿海地区裙长达脚面,裙子的底边绣有少量花纹图案(人或马的图形)。五指山区的中、短裙花纹图案精致,色泽鲜艳,灿烂夺目,巧夺天工。总的来说,黎族妇女的服饰,以美观大方著称,民族特色、地方特点突出。男子也穿对襟无领、无钮、长袖上衣,下身穿前后两块布的 “吊檐” (遮羞布)。由于长期受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解放前黎族已有少数妇女改穿开襟、有领、有钮的上衣,男子也改穿对襟有领、有钮的上衣及黑、蓝色长裤了。但是这种服饰也不断起变化,黎族服饰的变化以男子服饰变化较快,多数改穿汉装; 妇女服饰变化较慢,保留着本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对整个黎族社会而言,其内部因各地区的居住条件不同,其审美意识也有差异。但对服饰图案美的感受上有着极大的一致性。图案中最为多见的是人纹和人祖纹,其周围的花草象征着部落的繁衍,两边的神台和布满兽足印纹,象征着祭祖习俗及世代狩猎的生活。这种以祖先崇拜的祭祖图案,反映了黎族同胞对祖先的崇敬的审美心理,她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满幸福的向往、追求,在服饰图案上大胆地表现出来,运用直线、平行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形纹饰,把人、龙、马、鹿、斑鸠、蛙、蛇、藤果、花草等上百种动、植物图案形象或抽象地表现出来。要出嫁的姑娘必须亲手织出最精美的服饰做为新婚礼服,以显示她们的聪颖和勤劳,寄托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情思。 清代,锡伯族男子服装喜用青、蓝、棕等颜色,服饰与旗装基本相同。最有代表性的服饰是饰以似马似牛又似犬,喙上长一角,两肋生出一对翅膀,呈奔翱状的“锡伯瑞兽”。男子服饰是瑞兽足踏莲花。瑞兽为吉祥平安的象征,被锡伯族人民视为本民族的标志,还有一种短袄,外套坎肩,下穿长裤扎腿带,外面加“套裤”。长袍或短袄外扎腰带,腰间佩烟袋荷包,显得精神利索。脚穿布鞋、皮靴。妇女喜穿各色大花布和方格花布制成的大襟长袍,式样同旗袍,只是两侧开衩较低,衣袖和下摆四周贴花边或绣花边,外面套坎肩。坎肩有对襟、大襟两种,也贴花边。右侧腰部的衣兜口内,掖一条彩色手帕,一半露在兜外,显示出青春的活力。腕上常佩戴金(银、玉)手镯。 锡伯族很讲究儿童装,刚出生的婴儿在摇篮里只穿内衣,半岁以上的幼童就穿连袜衣裤和尚服、旗袍等服装,旗袍右衽,下边左右开衩。如前面有孩子夭折,下一个孩子就改左衽,寓意平安。春秋穿的夹袍多选用绸缎,后背和衣袖上绣各种花卉,坎肩前胸后背都绣花,十分美丽。 锡伯人忌用狗皮制品。 辛亥革命以后,锡伯族的服饰逐步和汉族相近。1949年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提高,锡伯族人民都换上了细布、化纤布、毛料等新衣。除少数老年人仍习惯穿长袍外,一般人普遍改穿时装。 走在周庄街头,可以看到这里的农村妇女的服饰很特殊,头上的包头布多用月蓝布,两条边沿镶着花布滚贴,两边又有白布或黑布巾角,上面绣着彩色的花样。身上穿的是素色衫,但上面系着作用讲究的束腰兜,两侧缝有细密的褶裥,腰带上缀有流苏,上面绣着春桃、夏荷、秋菊、冬梅的纹样,清新素雅。这种传统的水乡服饰,很有实用价值,下水田种植水生作物,在岸上采桑、打谷。包头布既可遮阳、防风,也能防止泥水弄脏头发和脸庞。系上束腰兜,既干净、利落,又见窈窕,家常也可以穿用,脚下穿的鞋子也是绣花的。农闲时妇女们经常聚在一起,飞针走线,描花绣凤,谈笑风生,它可能就是苏绣在民间的最初形态,陶冶这里的人心灵手巧,爱美成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