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本末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本末分类:【传统文化】 学术类名词。原指树木的根和梢。后用以比喻: ①事物始终、原委。《易?系辞下》:“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荀子?礼论》:“本末相顺,始终相应。”②主次、先后。《荀子?富国》:“故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十年之后,年谷复孰,而陈积有余。是无它故焉,知本末源流之谓也。”③战国以后,指农业与工商业。商鞅、《管子》作者、荀子等都以农业(含家庭纺织业)为本,以奢侈品的生产和流通为末,韩非则更以工商业为末。本末皆通,还是祟本抑末,是汉代思想界所争论的重要经济理论问题之一。《盐铁论?本议》:“古之立国者,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贾谊则主张崇本抑末,重农抑商。东汉王符则认为富民、百工、商贾各有其本末,富民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三者守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守末,则民贫。”(《潜夫论?务本》)把本末范畴运用到整个经济领域。④汉代以后,又指礼与法。贾谊说:“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新书?过秦下》)⑤三国以后,又指本质与现象。三国魏王弼《老子指略》:“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而蔽之。噫! 崇本息末而已。”从本质和现象的关系上,强调“本”(本质)对“末”(现象)的指导性和主宰性,以便在认识上收到以简驭繁之效。是说成为玄学家议论的重要话题。 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特别是魏晋玄学的基本范畴。“本”一般指本体、本质、主要方面;“末”一般指现象、功用、次要方面。“本末”的含义与“体用”范畴相近。《庄子?天下》:“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三国时王弼首先提出“以无为本”、“举本统末”、“崇本息末”的思想。他认为,天下万有,即一切有形、有名的事物,作用都是有限的,即使发挥到最大限度也不能完美无缺,因此都是“末”而不是“本”;只有“无形”、“无名”、什么也没有的“无”才是本,“寂然至无是其本矣”。他还把《老子》的哲学概括为一句话:“崇本息末而已矣”。南宋朱熹以理和道为本,以气和器为末,“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答黄道夫》)。“盖至诚无息者,道之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万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论语集注》卷二)。北宋王安石、明王廷相等主张以气为本。《道德经集注?三十二章》:“朴者,道之本而未散者也,小者至微而不可见者也。”《太极辩》:“夫万物之生,气为理之本,理乃气之载。”近代郑观应主张:“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盛世危言?西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