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朱自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朱自清分类:【文化精萃】 散文家、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家。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1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求学期间开始新诗创作,并参加和经历了1919年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1922年与叶圣陶等组织中国新诗社,创办《诗》月刊并发表长诗《毁灭》。1923年与俞伯平等组织OM社。1924年出版了诗集《踪迹》。他的作品有失意的悲哀,幻灭的痛苦,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光明的追求,在当时影响较大。1925年由浙江调入北京,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开始其散文的创作与中国古典文学及文学批评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散文集《背影》,成了“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散文家之一。其散文清新高雅,写景抒情,委婉细致,语言亲切简朴,其中《荷塘月色》更著称于世。1931年留学英国伦敦。次年9月回国,继续在清华大学执教并兼任中文系主任。1931年同郑振铎等编辑《文学季刊》,同陈望道编辑《太白》杂志、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并写《导言》。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清华大学迁往西南,在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并从事学术研究。1946年随学校迁回北平后,继续任教,曾多次参加各种进步活动。当时物价飞涨,其一家生活极为清寒,但毅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并在病重时嘱告家人不要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表现了诗人“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民族英雄气概。诗人终于在1948年8月12日贫病而死。毛泽东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的著作有27种,近200万字,大都收入《朱自清文集》中。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