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卫公问对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李卫公问对分类:【文化精萃】 兵书。全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别称《唐李问对》。旧题李靖撰。实出唐末宋初人之手。分上、中、下三卷。记述唐太宗与李靖(封卫国景武公)有关军事问答言论98次,10300余字。论及的军事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作战与训练等方面。对战争的攻守原则、阵形变换与兵力指挥等战术,和军队教阅等问题,都有精辟论述。对古代军事理论、兵学源流有独到的解释。为研究唐代军事思想的参考资料。有《诸子萃览》、《武经汇解》等本。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李卫公问对校注》。 亦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国古代著名兵书。以唐太宗李世民与卫国公李靖讨论用兵之道的形式辑成。旧题李靖撰。但今考后人整编成册的可能性更大。全书分上、中、下3卷,共1万余字。现存宋、明、清以来《武经七书》系统的各种版本。 《李卫公问对》从“奇正”、“虚实”、“主客”、“攻守”、“形势”等几个方面进行议论,其中奇正是最引人注目的问题。尤其是奇正的运用。它认为“奇”与“正”不仅指兵力的配备,更指战术变换的原则。古代五军阵(前、后、左、右、中五军)中位于“阵地”或“实地”的正兵,向空隙地带“闲地”或“虚地”实施机动即变为奇兵。原来的五阵就变成了八阵(实为九阵)。奇正相变的运用还在于兵力的分与合。要求有分有合,有虚有实,贵在适宜。一般兵分时以合为奇,兵合时以分为奇;以正兵对敌之实,以奇兵击敌之虚。为掩蔽我之奇正变化,可用“示形”的方法麻痹敌人,以奇示敌,以正击敌,做到“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只要将帅根据战场情况临机而断,不拘常格,便可利用奇正变化来掌握调动敌人、乘隙击敌的主动权。 在攻守关系上,《问对》提出了“变易主客”的辩证思想。所谓“主”,就是防御的一方,“客”是进攻的一方。认为“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两者都可以取胜,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和创造有利的作战态势。反对“攻不知守,守不知攻”的片面作战方式。再者,攻守双方不仅有武力的对抗,还有心理素质的较量。攻城者以打破敌人企图、摧毁敌人意志为上;而守城者则要把保持士卒斗志摆在重要位置。 《问对》中对治军方面的论述也颇为详细。提出“将先有爱结于士,然后可以严刑也。若爱未加而独用峻法,鲜克济焉”。说明赏罚并重,恩威并施的重要性,其中恩是威的前提。在训练方法上,“必先由下以及中,由中以及上,则渐而知”,最后经过伍法,军校、阵图、大将军阅兵检验等几个阶段,看部队奇正分合是否符合标准。只要将帅“教得其道,则士乐为用;教不得法,虽朝督暮责,无益于事矣”。另外,根据番兵长于骑射,汉兵优于弩战的特点,主张番、汉兵分开进行训练,以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长。 《李卫公问对》对《孙子兵法》中的一些重要的军事概念提出了新的见解,使历史上的某些异说得以廓清,丰富和发展了古兵家思想。它在古代兵书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宋以后武学和武举考试的必修科目之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