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斯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李斯

分类:【传统文化】

秦代政治家。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出身于“闾巷布衣”,曾为郡小吏,后与韩非同受业于荀况。战国末年,入秦,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说秦王并六国,拜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他上书谏阻逐客,建议为统一天下广集人才,为秦王采纳,重用为廷尉。对秦灭六国,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中国后,官至丞相。力阻分封,设郡县,提议焚诗书,禁私学,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建议以“小篆”为标准统一文字。以上主张均被采纳。秦始皇死,与赵高合谋立始皇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遭赵高诬陷,腰斩于咸阳。著有《谏逐客书》和《仓颉篇》(今佚,有辑本)。另有一些歌功颂德刻石之文。鲁迅指出:“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汉文学史纲要》)

秦始皇时大臣。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年少时为郡小吏。因不满已有的社会地位,遂就学于大儒荀况,和韩非一起“学帝王之术”,治法家之学。于公元前247年西去秦国求为秦丞相吕不韦舍人,被任为郎,因而得向新继位的秦王政献统一中国之策。受到秦王赏识,拜为长史、客卿。公元前237年,秦宗室贵族以韩国人郑国在秦所修灌溉渠影响了秦国适时伐韩为由,提出在秦的六国人都是外国间谍,建议全部驱逐出秦。秦王乃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他闻讯上书谏止,奏书以由余、商鞅、张仪、范睢等客卿对秦国历史发展所作重大贡献为例,说明人才没有国界。不问青红皂白全部驱逐,“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等于是帮助敌国,“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秦王遂废止“逐客令”,李斯迁任廷尉。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李斯为丞相。建议拆除郡县城垣,销毁兵器,以示天下太平。力主实行郡县制,“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侯”,以免后世“战攻之患”。公元前213年,齐人淳于越以“殷周之王千余岁”为例,建议始皇沿袭古制,恢复分封制。李斯坚决反对。并以“入则心非,出则巷议”,以古非今,专门和官府唱反调为由,建议废止私学;焚毁“文学诗书百家言者”,保留“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今后“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始皇全部采纳。又建议以秦法为标准,“明法度,定律令”;以小篆为标准,统一文字。始皇到处修筑离宫别馆,巡幸及拓边攘夷,都得到了他的支持。公元前210年,始皇在出巡途中病死在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他听从赵高计谋,秘不发丧,并矫诏书逼迫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私立始皇次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二世即位后纵情声色,苛暴人民。在已爆发陈胜、吴广起义的情况下,为谋身保位,李斯曲意逢迎,阿从苟合。后因遭赵高猜忌,被诬谋反,于公元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史记》有本传。

秦政治家。楚上蔡 (今属河南) 人。年少时为郡小吏,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为吕不韦舍人,后任为郎。他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统一天下,被拜为长史。秦王又听从李斯、尉缭之计,派遣谋士技金玉游说诸侯,离间六国君臣。于是任李斯为客卿。始皇十年 (前237),秦宗室大臣建议逐客,李斯上《谏逐客书》,被秦王采纳。他又提议秦先取韩国,并毒死韩国公子韩非,迫使韩王请降为臣,故官至廷尉。秦统一六国后,李斯等人议定了皇帝名号,制定了礼仪法律制度 他还参与了统一文字、车轨和度量衡等工作,始皇三十四年,李斯已任丞相,他坚决主张彻底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严禁私学,焚毁民间收藏的 《诗》、《书》、百家语,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三十七年,秦始皇病死,李斯迎合赵高、胡亥之谋,伪造遗诏,赐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胡亥为二世皇帝。此后,赵高为独揽大权,诬陷李斯谋反,具五刑,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