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李觏

分类:【传统文化】

北宋思想家。字泰伯。建昌军南城(今属江西)人。俊辩能文,知名当世。庆历二年(1042)举“茂才异等”不第。退,倡立盱(xūi虚)江书院,从学者数百人,称盱江先生。皇钓(1049―1053年)初,范仲淹荐其任太学助教,后升直讲。通经术,独不喜《孟子》。认为“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反对不许谈“利”、“欲”之虚伪道德观。政治上拥护庆历新政,重视农业生产,指出“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应做到“人无遗力,地无遗利,一手一足无不耕,一步一亩无不稼。”提出“限人占田,各有顷数”的主张,将过多之工商业者与道士、和尚、巫医卜相、倡优等驱之务农,以增加农业生产劳动力。所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另《宋元学案》集有其《常语》若干条为文集所未收。

北宋思想家、诗人。字泰伯。南城(今江西省南城县)人。因南城在盱江边,故又称“盱江先生”。出身寒微,自称“南城小民”。皇钓初年(1049)范仲淹以其人才,荐为试太学助教,曾上《明堂定制图》。后应试制科下第后,便无意科举,立学授徒。宋仁宗嘉钓(1056―1063)中,曾为海门主簿、太学说书,一生贫困。作为思想家,他反对道学家的清心寡欲之说,以为“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肯定了人性与人欲的物质基础,对于其时的假道学是一反驳。作为诗人,其诗常涉及政治时势与民间疾苦,意境及辞句多能平中见奇,如《读长恨辞》:“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一反《长恨歌》老调,把眼光落在了士卒之死上面。其诗师法唐皮日休、陆龟蒙,以中兴诗道自命;落笔讲求别辟蹊径,“意熟辞陈未足云”(《论文》)。他的创作实践也确实如此,只是通体尽善尽美之作不多。著述颇丰,有《周礼致太平论》、《土书》、《平礼论》、《退居类稿》、《皇钓续稿》等。文集有《李直讲先生文集》。事见《宋史?文苑传》。

北宋思想家。字泰伯,学者称盱江先生,又称直讲先生。建昌军南城(今属江西)人。景钓末曾应乡举,庆历初复应制举,皆不第。后创立盱江书院,以教授为业。皇钓中以范仲淹荐,为太学助教,上《明堂定制图》。历任太学说书、权同管勾太学。其思想涉及哲学、政治、法学、经济、军事等,王安石变法与永嘉事功学派都在思想渊源上受到他的影响。其著作由后人编为《直讲李先生文集》(亦称《盱江文集》),今整理为《李觏集》。

哲学思想 在自然观上,李觏认为“物以阴阳二气之会而后有象,象而后有形”,主张气构成万物,而且只有阴阳两气相互作用才能产生万物。这种自然观不仅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而且具有朴素辩证法的倾向。在认识论上,他指出“耳目有得则感于心,感则思,思则无所不尽矣”,承认人的思想来自感觉,感觉则来自外界事物对感官的作用;又提出“性不能自贤,必有习也”,强调后天学习对人的思想、认识,德性的重要性。他以“常”与“权”的辩证关系探讨了事物的常规性和变动性的关系,认为“常者,道之纪也”,“权者,反常者也”,“道不以权,弗能济矣”,在此前提下,他力倡“救弊之术,莫大乎通变”,从哲学思想上为北宋改革运动提供了理论武器,在无神论上,他力斥佛道,认为崇佛信道有“十害”,排佛黜道有“十利”,乃使人民乐业、国家富强的“万世之策”。他对神仙方士、巫医卜相、图谶五行、吉凶祸福,鬼神迷信亦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批判,是中国思想史上又一位战斗的无神论者。

政治思想 革新政治是李觏政治思想的核心,为此他提出“开讳”、“备乱”、“虑永”等主张。“开讳”即除去忌讳,广开言路,正视国家存亡、生民利病等严重问题,鼓励臣下谏诤人君的过失。“备乱”即指戒备危乱国家的势力,这种势力一为“盗”,一为“奸”,“盗”不足为患,而“奸”因“盗”势,以杀“盗”为名,笼络人心,则有可能成为抗衡朝廷甚或取而代之的势力,故帝王应居安思危、虑乱于治。“虑永”即长远打算的原则,他认为天下祸患皆积累而成,故人主应“舍近而谋远”,为子孙谋,为万世计。他提出了改革吏治的一系列措施,例如,他抨击宋代官吏凭年资叙迁的陋规,主张以“效实”为用人原则;反对专试记诵与诗赋的科举取士的方法,建议“试之以事”,“事雠其言,然后命其官”。这些政治上的思想、原则及主张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贺圣迪)

法律思想 李觏认为有仁义智信,然后有法制,以礼为治国之本。主张以教化为先,刑策其后,教化同刑罚并用。主张用刑要慎,不能滥用重刑,建议采用“困辱”之法,使罪犯感化而自新。对宋代的赎罪制提出异议,认为用钱赎罪,会启人以恶,助长不良风气。反对朝廷滥施赦宥的作法,认为任意施赦,使杀人者无以惩其恶;被杀者无以伸其冤,主张慎赦。强调执法要公平,应不辨亲疏,不分贵贱,有罪者“一致于法”。认为“法者,天子与天下共也”,不能有所私。主张法令制定后,要保持相对稳定性,不可经常变动。(戴建国)

经济思想 在土地问题上,李觏认为“土地,本也;耕获,末也”,土地是一切社会的根本问题,农民所以饥寒,只因“土非其有”。为使“耕者得食”,他提出了“平土”,即均田的具体方案,从经他美化的《周礼》田制中找出的解决土地问题的理想蓝图。这一蓝图以“损上益下”为基本思想,以“均田”、“限田”为双重内容,均田即由国家分地给无地或少地农民,限田即对贵族、官吏占田实行抑制政策。在劳力问题上,他主张“行抑末之术”,把僧道、冗吏、巫卜、倡优等游民驱回到土地上,以解决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做到“人无不耕”。在农商关系上,他提出应防止巨商大贾操纵物价、垄断市场,采取平准、平煎等方法加强国家对商业的控制,以“舒贫窭而钳兼并”。在赋役问题上,他认为北宋繁重的赋役使农民与小地主不堪忍受,故主张:一、“薄税敛”,“轻者不减二十而一,重者不逾十二”;二、“平其徭役”,即对官僚地主的免役特权进行限制;三、防止官吏厚敛。在理财问题上,他一反“贵义贱利”的传统观念,强调“财用”的重要性,指出“舍是而克为治者,未之有也”,已显露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胚芽。在理财具体方法上,他主张“强本节用”,“量入以为出”,反对“厚取于民”。其经济思想涉及北宋中期重大社会问题,包涵着广泛的社会内容与鲜明的时代特点,其中虽有空想的成分,但无疑是切中时病的进步的经济思想。

军事思想 针对辽夏侵扰,李觏主张“修诸内而后行诸外”,采取“权制”即机动的原则。认为兵贵在精而不在多,应经常训练,芟除冗弱,奖励勇敢。对将帅应赋与独立指挥权,取消近臣监军。提高军队战斗力必须做到兵知将心,将知兵力,在中央控制禁军同时,必须实行“乡军之法”与“屯田之法”。在战略战术上,他提出“本末相权”的原则,认为“仁义者,兵之本也;诈力者,兵之末也”,“本末相权,用之得所”,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

李觏是北宋理学形成时期在理学之外独树一帜的杰出思想家,其思想的广度与深度,使他不仅在宋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席位,而且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亦有不容忽视的位置。(虞云国)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