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杜工部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杜工部集分类:【文化精萃】 别集名。唐杜甫撰。原集60卷,早已散佚。宋宝元二年(1039),王洙编成杜集,搜各家之本,编定1405篇。经王淇,丁修重新编订,成为杜集最早定本。杜甫曾官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其集名为杜工部集。其人有诗圣之称,其诗具有广泛的社会内容,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刻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现力。写自然景物、山川风貌,抒忧国忧民、喜怒哀愁,无不精妙得体,有口皆碑,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历代评选注释者极多,宋郭知达编《九家集注杜诗》、宋黄希注、黄鹤补注《黄氏补注杜诗》,宋宋鲁?编年,蔡梦粥会笺《杜工部草堂诗笺》、元人虞集《杜律虞注》、元好问《杜诗学》、明胡震享有《杜诗通》。清人重要杜诗注本当属仇兆鳌《杜诗评注》,分25卷,凡诗23卷,文2卷,并附有年谱和诸家集序、题咏等。清浦起龙《读杜心解》、杨伦《杜诗统铨》均简明扼要,今人选注杜诗本,以萧涤非《杜甫诗选》为好。 一名《杜少陵集》,诗文集,唐杜甫撰,宋王洙(公元997―1057年)编,20卷,补遗1卷。原有诗集60卷,早佚。唐人编抄杜诗,“集无定卷”。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编成杜集。搜各家之本,定千四百又五篇,凡古体399首,近体1006首。厘为18卷。又别录赋笔杂著29篇为二卷。分近体、古体、编年排列。此集编后,经王琪、丁修重新编订,于苏州镂版刊行,成为杜集最早定本。1957年,商务印书馆用上海图书馆藏本,照原尺寸影印出版。杜甫是一位继往开来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深刻广泛地反映了现实生活,有“诗史”之誉,而且在思想性上也达到了前人未有过的高度。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兵车行》、《北征》、《羌村三首》、“三吏”、“三别”等诸多名篇,对战争造成的民生艰难、腐败政治所造成的社会生活动乱与贫富不均,描写与抨击极为深刻,且充满了爱国爱民的激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成千古名句;“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深深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关心和热爱。杜甫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他总结和发扬了我国自《诗经》、汉乐府和汉魏古诗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吸取了六朝以来诗歌的表现技巧,将现实主义诗歌推向了高峰。他为祖国、为人民而歌唱的无限热忱不仅影响了中唐和晚唐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动了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而且启示和哺育了历代爱国的进步诗人。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他抛弃了沿袭乐府古题的老办法,而“即事名篇”自创新题,为后人指出一条通向现实和人民生活的创作道路。这一创造性的做法一直影响到晚清的黄遵宪等人。为了反映复杂的现实,他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可谓无体不工,无体不备,而对七律的贡献尤为卓著,为写作七律的第一大家,为后人运用各种诗歌形式表现生活树立了典范。在语言上,他不仅将对话和口语入诗,使诗歌更接近生活,而且对诗句千锤百炼,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给后人以莫大的启示。杜甫在中国被誉为“诗圣”,杜诗在中国诗史上的影响之大无第二人可比。元稹评其诗云:“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见《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他的作品“为诗学宗师,家传而人诵之”,堪称民族瑰宝,其现实主义精神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一直是后人学习的典范。对于杜诗,历代注释者甚多,故有“杜诗千家注”之称,其注本较通行的有清钱谦益的《钱注杜诗》、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和杨伦的《杜诗镜铨》等。其中仇注最为得宜,钱注详于史事,而在稍觉浅易之处则略而未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