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杜甫草堂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杜甫草堂

分类:【文化精萃】

在四川省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原为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宅旧址。原宅中唐后已不存。北宋重建茅屋、立祠宇。元、明、清代有修葺。1500年 (明弘治十三年) 和1811年 (清嘉庆十六年) 的两次修建,奠定了后来的规模。今存主要建筑有诗史堂、工部祠、大廨以及杜甫石刻像等遗物。建国以后,1954年年建杜甫草堂纪念馆。

唐代诗人杜甫旅蜀居所旧址。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南郊浣花溪畔。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冬,杜甫弃官流寓成都,依剑南节度使严武。次年,濒浣花溪筑茅屋而居,咏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240余首。代宗永泰元年(765),严武病逝,杜甫举家离蜀入湘,草堂为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妻任氏所居。后任氏舍宅为寺,立庙其中,名梵安寺,即后来草堂寺。中唐后,原宅渐圮倾。唐昭宗天复二年(902),诗人韦庄来蜀,“浣花溪寻得杜工部旧址,虽芜没已久,而柱砥犹存。因命芟夷,结茅为一室”(韦蔼《浣花集?序》)。宋代元丰年间始建园立祠,历代均有修葺。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清仁宗嘉庆十六年(1811)两次重修,大体奠定现存规模。今存主要建筑有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及杜甫石刻像等。旧时每年正月初七(人曰),人们常来此凭吊。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甘肃成县城东北5公里的凤凰山下飞龙峡口右侧。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自秦州到同谷(今成县),在飞龙峡口“修茅茨容身”。草堂始建于北宋,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重修,坐西朝东,南北宽约20米,东西长约10米。古柏森森,碑石罗列。堂后山石陡峭,有二石双对立,其形如阙,传说有凤凰栖息其上,故名凤凰台。山腰清流涓涓,汇成小河,绕堂前而过,状如飞龙,因名飞龙口。杜甫《凤凰台》诗有“山峻路绝踪,石林气高浮,安得万丈梯,为君上上头”句。对面双峰对峙,形似两儒士,俗称秀才峰。山上多松柏、古槐、海棠、斑竹。据《成县县志》载,杜甫诗《凤凰台》、《发同谷县》、《石龛》、《泥功山》、《积草岭》诸篇,均作于此。草堂门楣上有“诗圣祠”横匾,两边对联为: “一片忠心微寓歌吟咏叹,千秋诗圣独追雅颂风骚。”大殿石龛上有诗人泥塑坐像一尊,两边墙上嵌有明万历年间《重修杜少陵祠记》石碑及游人题诗的石碑。

又称少陵草堂、工部草堂和浣花草堂,在四川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传杜甫为避安史之乱,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由陕、甘流寓成都,次年在浣花溪边营建了居室,在这里共居住三年零九个月,作诗247首。 《恨别》、《枯棕》、 《病橘》、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均是此时期的著名诗作。原故宅早已不存,五代前蜀韦庄等人在旧址重建茅屋。北宋元丰年间始建祠宇,后经元、明、清历代培修,奠定了现在的基础和规模。今占地面积约300亩,从大门起由南至北,五进四院。大廨、诗史堂、工部祠三重古雅的厅堂排列在正对大门的一条中轴线上。大廨是一座通堂式的敞厅,其后的诗史堂东西两侧配有对称的陈列室,经回廊和大廨相连。堂正中安放着古铜色的杜甫全身塑像。堂后有小桥相连柴门,过柴门即是工部祠。清代果亲王所书“少陵草堂”石碑座落于工部祠东侧的竹林深处。古楠参天,翠竹丛丛,红梅、杜鹃、秋桂等花卉应时争艳;荷池水槛,溪流曲桥,花径亭榭,交相辉映,溶我国传统的纪念祠堂和古老园林艺术于一体,和谐精巧,古朴清新,使昔日的诗人故居更富诗情画意。解放后,经数次整修,1955年建立杜甫纪念馆,收藏有历代珍贵杜诗版本和明、清近代名人书画数万册(件),成为国内研究杜甫的重要场所。

坐落在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又称少陵草堂、工部草堂、浣花草堂。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故宅旧址。杜甫759年冬因避“安史之乱”,至此建茅屋居室,前后生活了3年零9个月,作诗247首。其中包括《恨别》、《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著名篇章。中唐后故宅不存。五代前蜀韦庄等人于旧址重建茅屋。北宋元丰年间吕大防镇蜀,始建祠宇。经历代培修,规模日大。今占地面积约300亩,主要建筑自前至后有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诗史堂正中有杜甫全身塑像。堂两侧为陈列室,环有回廊通大廨。工部祠中有明、清石刻和清代泥塑杜甫坐像,两侧为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陆游塑像及石刻像。东西两侧是杜甫纪念馆陈列室,藏有历代杜诗珍贵版本、外文译本和明、清以来名人书画数万册(件)。工部祠西北为梅苑与荷池,东部古楠参天,翠竹丛丛。溪流小桥,花径亭榭,交相辉映,极富诗情画意。杜甫草堂对联颇多,为人津津乐道者有“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离,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个相忆在江楼”、“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曰我归来”、“自许诗成风雨惊,将平生硬语愁吟,开得宋贤两派;莫言地僻经过少,看今日寒泉配食,远同吴郡三高”。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诗人杜甫在四川的故居,位于西郊浣花溪畔,占地总面积约300亩。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生活于唐朝由盛变衰的时代,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诗作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尊为诗圣,作品被称为诗史。唐乾元二年(759),杜甫因避安史之乱,由陕西、甘肃流寓到四川成都,次年营建草堂,前后居住三年零九个月,写下247首诗。原宅中唐后已倾。宋元丰年间重建茅屋,新立祠宇。元、明、清屡次修葺,其中明弘治十三年(1500)、清嘉庆十六年(1811)的两次大修,奠定了今日草堂的基础和规模。现存主要建筑有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等。大廨为通堂式敞厅,两旁有清代顾复初柱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廨后为诗史堂,塑有杜甫立像,壁柱间有朱德题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及郭沫若题联“世上疮痍笔底波澜;民间疾苦诗中圣哲”。东西两侧为陈列室,经回廊和大廨相连。堂后过小桥即工部祠,内有明、清石刻和清代泥塑的杜甫像,两旁有宋诗人黄庭坚、陆游塑像与石刻像。祠后亭园,植名贵花木,列亭台水榭,幽雅如画。1955年建立杜甫草堂纪念馆,1985年建立杜甫草堂博物馆,藏有历代杜诗版本、多国外文译本120多种,明清及近代名人书画数万件。

唐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在四川省成都市西南部浣花溪畔。安史之乱后杜甫由同谷到四川成都投靠严武时,濒浣花溪筑茅屋而居,历时近四年,作诗240余首,最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即作于此地。原宅已圮,宋元丰年间于旧址立祠,明弘治十三年(1500)及清嘉庆十六年(1811)两次修建后,大体奠定了今日规模。主要建筑有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及亭榭等,诗史堂两侧为陈列室,环以四廊与大廨相连,布局紧凑,相互呼应,幽雅别致,占地约300亩。园内翠竹楠林,梅园桂花,荷池水榭,小溪曲桥,溶园林与祠堂建筑于一体,独具一格,使诗人故宅,增添无限诗情画意。每当农历正月初七,俗称“人日”,游人前来赏梅凭吊者络绎不绝,为当地韵事。旁有草堂寺、冀国夫人祠等古迹。新中国成立后,已辟为杜甫纪念馆,收藏历代杜诗版本和杜甫石刻像等有关文物,现已改为杜甫草堂博物馆,是国内杜甫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此外在甘肃成县城东北5公里的凤凰山下飞龙峡口右侧,也有杜甫草堂遗址一处。唐乾元二年(759)杜甫自秦州到同谷(今成县),在飞龙峡口“修茅茨容身”,即指此。草堂始建于宋,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重修。南北宽约20米,东西长约10米,现存大门内左右厢房,二门内大殿三间,旧有杜甫塑像,早毁。堂内存历代古碑,古柏森森,环境幽雅。堂后有凤凰台、秀才峰等风景点,杜甫《凤凰台》、《发同谷县》等诗作于此。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3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