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杨万里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杨万里

分类:【传统文化】

南宋诗人,“中兴四大家”之一。字廷秀,号诚斋野客。吉州(今属江西)人。家世清寒。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举进士,初授赣州司户,继调零陵丞。因张浚勉以“正心诚意”,故自号诚斋。孝宗即位,除临安府教授,知隆兴府奉新县,有政绩。乾道六年(1170)上《千虑策》,为国学博士,迁太常博士、礼部右侍郎、将作少监等职。淳熙元年至六年(1174―1179),相继在漳州、常州等地作官。十一年,为吏部员外郎,以此,相继升任以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左司郎中、秘书监等职。绍熙元年(1190),在策文中得罪孝宗,出为江东转运副使。后忤权相韩?胄,改知赣州,不赴乞归。嘉泰三年(1203),进宝谟阁学士。卒年80,谥文节。一生作诗4200首,诗文全集130余卷,今俱在。早年作诗学江西诗派,绍兴三十二年(1162),自焚少作,决心师法自然,而不师法古人,诗格为之一变。其诗多写自然景物,观察细致,体会深刻,描写生动传神,别具风趣。也写对国事的忧虑,对南宋统治集团有含蓄批评指责。其诗亦反映民生疾苦,然稍嫌浮浅。亦有题材琐碎,趣味无聊之作。其诗风突出地表现为“活脱”,构思新颖奇特,笔调幽默诙谐,语言通俗活泼,风格爽朗轻快,独立门户,自成一家,时号“诚斋体”。其一生所作,依时序自编为《江湖集》、《荆溪集》、《西归集》、《南海集》、《朝天集》、《江西道院集》、《朝天续集》、《退休集》。亦长于作赋与散文。有《诚斋集》传世。

南宋著名诗人。字廷秀,号诚斋野客。赠光禄大夫,谥“文节”。吉州吉水?塘(今属江西)人。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小于陆游两岁,小于范成大一岁。他的家世中没有作官的,因而家道清寒。绍兴二十四年(1154),他与诗友范成大同年进士登第。初授赣州司户,继调永州零陵丞。在永州日,杨万里得见谪居于此的张浚,张浚勉励他“正心诚意”,杨万里大受感动,终身奉之为师,自取名“诚斋”,意欲持身立节。宋高宗传位给孝宗,孝宗继位,锐意恢复,起用张浚,张浚入相后,即举荐杨万里,除临安府教授。他在任期间,秉性刚直,遇事敢言,曾上《千虑策》以论国事,也曾率兵镇压过广东农民起义,并因此升广东提点刑狱。淳熙十六年(1189),光宗受禅,召杨万里为秘书监,乃文学“清秘”之职。他虽身在朝廷,终因不会取媚,为上所憎厌,遂出为外省小官,他疏其不便,不奉召,又忤宰相,因而乞祠禄而归。晚年又因权奸韩?胄当国,誓不出仕。韩在西湖筑南园,请杨万里作“记”,他坚决峻拒。归里期间,杨万里深知昏君奸臣误国日甚,于是忧愤成疾,家人知其忧国心重,凡时政消息俱不敢报知。忽一日有族子从外而至,不知其情,告之韩?胄出兵之事,杨万里痛哭失声,呼纸大书其罪状,愤恨笔落而逝,年八十整。杨万里一生俭苦,“清得门如水”,视仕宦如敝屣,视金玉如粪土,他任满江东时,应有余钱万缗,竟全数弃于官库,不取而归。杨万里在诗坛上多被称之为诚斋。其诗始学江西派,继学王安石,晚学唐人绝句;最后抛开前人,而因物感兴,信手发挥。诚斋诗力主“活法”,讲求新、奇、活、快、风趣、幽默、层次曲折、变化无穷,常令人耳目一新。即便是写《初入淮河四绝句》这样有感国运的诗作,也不滞重;至于描写自然景物的作品,尤见思致的新鲜活泼,语言的浅近灵动,以致形成了中国诗史上脍炙人口的“诚斋体”。诸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之类的诗句,可谓妇孺皆知。杨万里另有《诚斋诗话》、《诗论》等关于诗歌理论的集子和文章,在文学批评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杨万里一生,为人可敬可师,克己奉公;为诗独僻蹊径,自成一体。故而其人其诗为人民所爱,亦为士林所称道。他的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时称南宋四家。其传世之作有《诚斋集》。研究资料,可参见《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杨万里、范成大卷(中华书局版),周汝昌《杨万里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等。

南宋诗人、学者。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杨万里曾受学于南宋名臣张浚,张浚以“正心诚意”逸之,因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绍兴三十二年(1162),孝宗即位,张浚重新起用,荐杨万里为临安教授,以父丧未能赴任。服丧期满,改知隆兴府奉新(今属江西)县,禁吏胥贪赃,甚得民心。乾道六年(1170),上《千虑策》,受到宰相陈俊卿、虞允文的重视和推荐,召为国子博士。次年,侍讲张?(张浚之子)因反对任命外戚张说而谪守袁州,他抗疏挽留,并致书虞允文劝其主持公道,大受公论赞许,屡迁太常丞。淳熙元年(1174),出知漳州,旋改知常州。淳熙六年,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升任广东提点刑狱。淳熙九年,因母丧去职。十一年,服满回朝,任吏部员外郎,升郎中。次年,因地震应诏上书,劝告孝宗“姑置不急之务,精专备敌之策”,“治舰扼险”,“足国裕民”。十三年,迁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向宰相王淮推荐朱熹、袁枢等人才,后迁秘书少监。十四年,高宗卒,反对以吕颐浩配享庙祀,力争张浚当配享庙祀,触怒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淳熙十六年,光宗即位,召任秘书监。岁末,金使来贺正旦,他奉命为接伴使,行途中题咏颇多。绍熙元年(1190),出任江东转运副使,上书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触怒时相,改任赣州知州,遂请求还乡,以宝文阁待制致仕,闲居乡里长达15年之久。宁宗即位后屡召,时韩?胄专权,他坚辞不就。忧国成疾而卒。万里秉性刚直,力主积蓄力量,抗敌御侮,恢复中原,反对苟安,不与奸佞合流。一生忧国恤民,志在报国而无用力处,临终抱憾索笔写下了“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的遗言,与陆游《示儿》诗体现了同样深沉的孤愤悲哀和爱国情怀。著有《诚斋集》,包括《江湖集》、《荆溪集》等10种诗集,文集部分收其各种文体的作品以及《心学论》、《庸言》与《诚斋诗话》等专著。其他单行著作还有《诚斋乐府》与《诚斋易传》等。

杨万里的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家”,今存4200余首,内容比较充实。第一部诗集《江湖集》中就有不少忧国之作,如《读罪己诏》、《道逢王元龟阁学》、《故少师张魏公挽词》等。淳熙十六年冬奉命迎接金使,北渡江淮,忧愧悲愤,写下著名的《初入淮河四绝句》,抚今追昔,百感丛集,即景抒怀,比兴互陈,达到了其所追求的“诗已尽而味方永”的艺术境界,洋溢着深沉的爱国之情。杨万里还写了一些反映农民劳动生活的诗,如《竹枝歌》七首表达了作者对舟人纤夫雨夜艰辛行船的同情关切;《圩丁词十解》赞赏了水利工程给人民带来的好处;其他如《插秧歌》、《悯农》、《悯旱》、《农家叹》、《秋雨叹》等都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农民遭遇的悲悯之情。杨万里诗初学江西派,《江湖集》自序说:“予少作有诗千余篇,至绍兴壬午年七月皆焚之,大概江西体也。”第二部诗集《荆溪集》自序中说其初学江西,又学陈师道五律、王安石七绝,后来还学过晚唐诗,直到51岁才“忽若有悟”,自辟蹊径,面向大自然寻找诗意,终于自成一家。他在《跋徐恭仲省?近诗》中指出:“传派传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黄陈篱下休安脚,陶谢行前更出头。”由师法前人到自筑诗坛,终于摆脱了江西派诗风,形成了独具特色而影响颇大的“诚斋体”。诚斋体的形成与他擅长“活法”有关。“活法”原由《江西诗社宗派图》作者吕本中提出,意在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违规矩。杨万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师法自然,即追摄造化,善于捕捉稍纵即逝、转瞬即改的自然情趣,用生动活泼而富有变化的语言表现出来。诚斋体最大特点善于巧妙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动态,把诗写得新颖活泼,别有情趣。他往往通过景物的“活”来表现意趣的“活”。例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不仅想象丰富奇特,而且景物活,意趣活,表现也活,一笔一转,一转一境,生动自然,表面写人行山中的感受,真意却在说明生活哲理。诚斋体的另一特点是幽默诙谐。大自然的一切,大至日月山川,小至花草蜂蝶,涉笔成趣,皆入诗中。如《嘲蜂》、《嘲蜻蜓》、《嘲稚子》、《嘲星月》、《戏笔》等写得幽默谐趣;而《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篙师只管信船流,不作前滩水石谋。却被惊湍旋三转,倒将船尾作船头。”诙谐中寄寓讽刺之意和激愤之情。诚斋体的又一特点是语言平易浅近,自然活泼,熔炼俗谚俚语入诗。如《竹枝歌序》称隐括纤夫舟人“吟讴啸谑”而为歌,吸收了民歌的语言形式。又如《檄风伯》写与风神相戏:“风伯劝尔一杯酒,何须恶剧惊诗叟!端能为我霁威否?岸柳掉头荻摇手!”其用语与景物、意趣等同样鲜活洒脱。杨万里的诗歌理论强调作诗的“活法”,主要见于《诚斋诗话》与相关序文中。他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如《诗论》称诗是“矫天下之具”,认为诗歌应有为而作,起扬善讽恶的作用。在表现方法上,重视委婉含蓄,尚“意”重“味”。他崇尚独创,反对一味地模拟。评论前人既推崇杜甫、黄庭坚,也称赞李白、苏轼,善取众长融会贯通。《诚斋诗话》不专论诗,也有一些文论。杨万里不仅诗有别才,词亦有奇致。词风活泼清新,饶有趣味,如《昭君怨?赋松上鸥》:“偶听松梢扑鹿,知是沙鸥来宿。稚子莫喧哗,恐惊他!俄倾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归休’,报沙鸥。”杨万里的辞赋也有特色。如《浯溪赋》借唐代历史讽谕时事,批评宋徽宗、高宗父子,时人争相传诵,与范成大《馆娃宫赋》齐名。《海赋》描写了宋军以海船于采石矶大破金兵的战役,以散势行韵文,流利自然。(徐时仪)

杨万里也是著名的学者与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较集中反映在《千虑策》三十道中,对“君道”、“国势”、“治原”、“人才”、“选法”、“刑法”、“民政”等重大问题,总结了靖康以来的历史教训,提出了一整套振兴国家的大计方针。概括说来,第一,他认为国运在于人为,立国在人而不在天,“保国之大计,在结民心”,而关键在于君主;第二,他反对苟安求和,力主牢固防守下待机进取的抗金方略;第三,强调要重视选拔与储备人才,主张改革制科考试,同时不拘尊卑广开选材途径;第四,采取各种措施,缓和社会矛盾,提出“民者,国之命而吏之雠也”的民本思想,提醒统治者民怨“一发则必极于大乱而不可止”,指出“养民在仁政”。他的哲学著作主要有《诚斋易传》20卷,另有收入《诚斋集》的《心学论》、《庸言》、《天问天对解》等。他认为元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源,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使宇宙万物产生变化;承认宇宙无限,“天无色亦无方,岂有九天之涯际哉?”主张“太极”是“元气浑沦,阳阴(天地)未分”,“无极”是“无声无臭之至”,反对周敦颐以“太极”、“无极”为虚无的观点;在道器关系上,强调“唯有是物,然后是道有所措也”;其“火托于薪而有质,薪化而质不化”,已有物质不灭的初步认识。他精于《易》学,好引史事来说《易》,反对“空谈性命”,认为《易》之道源于天地之道,因而应“以天地(道理)理(治理)天地”,也有积极的内涵。他认识到事物转化的原因是“反者激之极”,指出“天非和不立,物非和不立”,“阴阳消长如循环”,颇有辩证法思想。(虞云国)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3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