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杨玉环――媚之羞花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杨玉环――媚之羞花

分类:【风俗文化】

杨贵妃,名玉环,又名太真。相传她不但仙质丰艳,倩盼警颖,而且通晓音律,能歌善舞。如此貌美、多艺自然令皇帝对杨贵妃娇宠异常,诗云:“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但由此引发的“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却使她背上了“红颜祸水”的罪名,最终被推至“宛转蛾眉马前死”的悲惨境地。

且不论史书评价如何,只说杨贵妃那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魅力,就令古往今来多少女人羡慕不已。可见杨贵妃的美是不容置疑的。这种美在诗性文化异常活跃的唐代,自然也诱发了诗人的诸多感叹。白居易的《长恨歌》最具代表性。他将一个栩栩如生的杨贵妃呈现在人们面前。诗云:“……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诗中形容,沐浴之后的杨玉环发髻蓬松,鬓角轻薄,肌态丰艳。这种描述与杜甫《丽人行》中“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一句不谋而合,凸显出唐人以丰腴为美的审美理念。《开元天宝遗事》中的记载则进一步肯定了此种审美标准的时代真实性,其言: “贵妃素有肉体,常有肺渴,每日常常含一玉鱼于口中,盖借其凉津沃肺也。”因体胖不胜暑热,而不得不借助玉鱼以降温,可见其之丰腴。唐代画家为了凸现这种肌肤丰艳之美,特意为画中的杨贵妃穿上了薄如蝉翼的衣裙。如《贵妃上马图》中,玉环身穿淡粉色宫装襦裙,娇嫩肌肤于恍惚间隐约可见,备显丰润细腻。应该说,杨贵妃的丰肌秀骨,不仅体现着唐代特有的丰满与艳丽的艺术风格,更象征着国力强盛、四海臣服的无限威仪与富庶。

当然,外表可人是令君王心存怜爱的主要原因,但心思缜密,善于奉迎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如《通鉴纪事本末》卷三一载:“太真肌态丰艳,晓音律,性警颖,善承迎上意,不期岁宠遇如惠妃,宫中号曰‘娘子’,凡仪体皆如皇后”。而段成式《酉阳杂俎》 中一段与领巾有关的故事充分体现出玉环“善奉迎”的心性。一日,唐玄宗与亲王付弈,杨贵妃和贺怀智在边上作陪。贵妃眼看玄宗将输,立即放出一只小狗,“

子乃上局, 局子乱, 上大悦。 时风吹贵妃领巾于贺怀智巾上,良久,回身方落。”她的机智不仅限于史书记载,民间亦有传说: 一日,杨贵妃与安禄山在后宫调笑,不期贵妃的左鬓被安禄山的指甲刮破,留下一道鲜明的伤痕。就在此时,宫外的太监高声宣告:“皇上驾到。”只见贵妃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将花瓶中的两朵鲜花簪于左鬓。唐玄宗一见贵妃淡妆素裹,左鬓插花,娇滴滴如出水芙蓉,早已如痴如醉。他上前说道:“妙哉! 这等打扮,锦上添花,爱妃真美人也! ”后来,杨贵妃随机应变、借花遮丑的事传到了民间,人们取其褒义,鬓花就成了妇女头上特有的俏丽点缀。戏剧中花旦左鬓上也多了一点新的妆饰。此时的服饰表达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与不舍同样在服饰中也有所体现。白居易曾以“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来表现这种情感。“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则是用“翡翠衾寒”引出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情感是何等的哀戚动人。

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言:“天宝四载七月……于凤凰园册太真宫女道士杨氏为贵妃……是夕,授金钗钿合,上又自执丽水镇库紫磨金琢成步摇,至妆轼亲与插鬓。”镇库紫磨金步摇是唐明皇派人从丽水取来上等材料,经当时名师精心制成后送与杨贵妃的。宋乐史《杨太真外传》中也有相同的记载。

而杨贵妃对唐玄宗的情感也感人至深,当然服饰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视。《长恨歌》云:“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钗亦称“钗子”,是妇女发饰,以金属及玉石材料为之,制为双股,插入发中以便固定。汉刘熙《释名?释首饰》称:“叉,权也,因形名之也。”隋唐时,因高髻的流行而大兴。钗通常以质料、形制命名。白居易诗中提到的金钗就是以黄金制成的钗子。杨贵妃用它比喻两人的情感比金坚,还作为“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信物。

杨贵妃,一个自霓裳羽衣舞至婉转蛾眉马前死的美人,其魅力、才艺、心智、爱恋,都无一例外体现在服饰情怀之中。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3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