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板凳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板凳舞分类:【传统文化】 苗族民间舞蹈。流行于贵州省黄平、施秉、贞丰、安龙等苗族聚居区。舞者以中年人为主。每逢年节婚嫁等喜庆日子,苗家男女都聚集在院坝场上或堂屋酒宴中即兴表演。先由二人双手各执一只小板凳,上下左右舞之,并抬腿碰踢板凳。后二人相互交叉变位时对脚抬腿,互击板凳,发出“哒哒”响声,边舞边歌。女子舞时,裙子随之摆动,表现出一种韵律美。高潮时,围观者都拍手起舞加入,烘托出喜庆气氛。在酒席宴上,不论宾客,舞错者均罚酒一杯,并由主人用蘸有红、蓝、黄颜色的竹筷在被罚者额上或腮边点印,象征吉祥、幸福。 盛行于贵州省苗族人民中的一项传统舞蹈体育活动。相传很久以前,苗族祖先从外地迁入贵州境内时,途经深山老林。为了恫吓野兽和互相联系,便以击凳为号。历经艰辛到达目的地时,正值初秋。为庆贺迁徙成功,大家集聚在一起,击凳跳舞。自此,板凳舞成了苗族人庆祝节日的娱乐形式,沿袭至今。跳凳舞者双手各持一张小方凳,单手或双手相击而舞,舞姿和队形变化多样,并以苗歌和击凳声伴奏。优美、粗犷、豪迈,独具一格。每当秋收季节,苗族人民就欢聚一堂,饮米酒,唱苗歌,击铜鼓,跳起欢快的板凳舞。或在喜庆日子,主客对饮酒至半酣时,便随手“沓沓沓”地击起板凳,边击边跳,以此助兴。 流传于黄平一带的苗寨,具有悠久历史。传说古时候,有一巨蟒伤人害畜,苗族先民们欲除之,但久等不见其出洞。一苗族老人击凳起舞,引蟒出洞,为民除害,从此兴起了板凳舞。一般由中年以上的苗族男女共跳,不择场地,不受时令及人数限制。舞者双手各执小板凳,用凳面相击,并随击凳拍节起舞。以单脚为重心,另一只脚作前后跨动,一步一拍,落地有声。然后换脚转身,反复如前。板凳舞多在酒酣耳热之际才跳,故黄平苗族有“无酒不打板凳”之说。在黄平新州一带,还兴敲起铜鼓打板凳,其情景颇为壮观。板凳舞节奏自由,易学易跳,深受苗乡群众的喜爱,至今盛行不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