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枕头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枕头馍分类:【中国民俗】 阜阳一带,有不少切片出售的大馍,有的重七八斤,有的重十多斤,甚至有重二三十斤的。它有小麦的清香,松软绵甜,适口开胃,不裂不碎,干燥易存,是适于旅游外出携带的方便食品。这种大馍,因为形状很像农村的“鸳鸯枕”,所以有人叫它“枕头馍”;因为鸳鸯枕是长条状高、宽相等的半圆拱形,又有人叫它“大卷子馍”。在利辛县城西25里王市集,人们却叫它“王婆婆馍”。 卖大馍为生,为了多挣几个钱,以做大馍的独家手艺搬到顺昌府(今阜阳市)做生意。王婆婆住在城里,晚上做馍白天卖;她的丈夫和儿子,买麦、磨面,往返于城乡之间。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金兀术率十万金兵南侵,一路屠戮。王婆婆的丈夫、儿子在乡间躲避未及,亦被金兵杀害。不少逃难百姓纷纷涌向城里,痛斥金兵的残酷暴行。原任东京(今开封市)副留守刘?,率旧部八字军三万人马驻守顺昌。金兵压境,众寡悬殊,顺昌形势岌岌可危。刘?为表示抗敌守城决心,将乘坐的舟船凿沉,把自己的家眷安置于寺内,堆柴草于门外,告诉军吏:“倘有不测,即焚我家!”刘?寺门之举,大大鼓舞了民心士气,誓与府城共存亡。做大馍的王婆婆,得知亲人被害,悲愤不已。为了守住顺昌,打败金兵,替亲人报仇,毅然参加了军民联防,把做大馍的本领传给守城军民,以大馍供应军需,让军士饱腹,奋勇杀敌。经过五昼夜激战,以少胜多,大败金兀术,取得胜利。王婆婆由于悲愤和极度疲劳,死在灶房。刘?得知做大馍的王婆婆为守城而死,亲往吊祭,抚尸悲恸。其后,做大馍的手艺在阜阳传播开来。为了纪念王婆婆,人们就把大馍叫做“婆婆馍”。 淮北地区居民吃馍佐汤,以汤为最独特的饮食风俗。在各式早点店前常见一淮北大汉,手提长嘴大肚的汤壶,一边对着碗里倒汤,一边向人吆喝:“喝喝,清嗓温饱哩!”人们抬头一看,门牌上都有一个大大的“”字,酷似江浙一带的门“福”。“”字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清宣统元年(1909年),津浦铁路修筑到宿县曹村。曹村所有小吃店铺只供应烧饼、大馍之类。天气炎热,民工众多,光就白开水吃干粮,民工渐渐招架不住。其中,有一家曹山小吃店,率先干稀结合,一下招来许多民工,发了大财。其他店也仿而效之,蜂拥而上。山东德州人王民汶见有利可图,亦来经营大饼大馍,并以鸡丝汤吸引民工。一次王民汶杀鸡忘了取出鸡嗉子,等汤做好了,鸡嗉子中的麦仁也煮进汤里,没想到做出的汤却别有风味。一下子民工盈门,排队等吃。有人问:“这叫啥汤?”他不便说出真相,也就随问随答:“就叫‘啥汤’!”后来,阜阳一老学究经过曹村,下榻王家,品尝了这一美味,并拍案叫好,当即提笔写下一“”字。民工围观,他振振有词地说:“月”者为肉,“一”者为地,“非”为土上禾,“天”字者,“民以食为天”也。从此“”字与“汤”不胫而走,风行淮北。于是淮北又有顺口溜说:“淮北一宝,汤最好;只知其字,字无考。”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