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枢密院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枢密院分类:【传统文化】 官署名。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始置枢密使,“以宦者为之,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文献通考?职官考》)至僖宗、昭宗时权任渐重。五代后梁改枢密院为崇政院,更用士人为崇政使。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又改祟政院为枢密院,枢密使与宰相分掌朝政。后周时渐专领军事,不理民政。宋代枢密院与中书省并称“二府”,分管军政,同为全国最高政务机关。长官有枢密使、枢密副使、签书枢密院事等。《宋史?职官志》:“枢密院,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令,以佐邦治。”辽代设南、北枢密院及汉人枢密院。元代枢密院不置使,以知院领之,有战事则设行枢密院,事已则罢。明初亦置行枢密院,旋废。 官署名。古代国家主管军政的中央机关。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建崇政院,设崇政使,由士人充任,备皇帝顾问,参与国家军政决策。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始改崇政院为枢密院,崇政使为枢密使,与宰相分理朝政,武事出枢密,文事出中书。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惩后唐枢密使安重诲“处机要之任,事无大小,皆以参决,其势倾动天下”(《新五代史?安重诲传》),乃废枢密院,移其职事于中书门下。开运元年(944年)复置。后汉、后周时渐掌兵事。枢密院在五代十国时的发展及权力的扩展,直接影响宋中央政权机构的构成。宋建国后,为加强皇帝对军权的控制,收兵权于中央,分割相权,遂以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关,其长官为枢密院使或知枢密院事,副长官为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如官资浅则称“枢密直学士签署院事”、“同签署院事”等,常以文臣充任。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令和军队的招募、阅试、迁补、屯戍、赏罚及武官的选授,与中央分掌军政大权,合称“二府”。所属有兵、吏、户、礼四房。元丰改制,于元丰五年(1082年)罢枢密使及副使,置知院事与同知院事二人。其下属部门增为北面、河西、支差、在京、教阅、广西、兵籍、民兵、吏、知杂、支马、小吏12房。南宋初年,命宰相兼知枢密院,设御营司掌军政,枢密院职权一度旁落。建炎四年(1130年),罢御营司以其事归枢密院机速房。绍兴七年(1137年),复置枢密使,仍以宰相兼任,其后或兼或否。开禧年间起,宰相兼枢密使成定制,有时枢密使与副使及知院事、同知院事并置。宋枢密院虽为全国最高军政机关,但实权极其有限,既无兵权,又无调兵权。辽时其制较为特殊。北面官系统的北、南二院中分别设有北枢密院和南枢密院,前者相当于兵部,后者则相当于吏部;在南面官系统中,初以枢密院兼行尚书省之事,行政机关吏房、兵刑房、户房、厅房等,皆归其统辖。后尚书省独立,枢密院始作为纯军政机关存在,但其责任较轻,主要掌管汉人兵马之政。西夏、金皆置。元因宋制,于中统四年(1263年)设,掌管军事机要,为中央军事、行政机构。皇太子兼领枢密使,定置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佥枢密院事、同佥枢密院事、枢密院判官和参议等官。地位低于中书省,常以中书省之平章事或左、右丞共商枢密院事。另外,为征战需要,元初还在四川、江淮等地另设枢密院及枢密分院,掌管一方军政,行枢密院有知院、佥院、院判等官职。明太祖时曾置行枢密院,并亲自兼领,不久废去,改置大都督府。 官署名。唐宪宗元和 (806―820) 中正式设置枢密使 (内枢密使),左、右各置1员,以宦官刘光琦、梁守谦为之。不置司局,掌承受表奏,出纳王言,与宰臣共参国政,参与延英议政 又于堂状后帖黄,更改诏敕。天钓二年 (905) 废枢密使。五代置枢密院,以士人充使。后梁太祖开平元年 (907) 以其职归崇政院。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置枢密院、以宰相兼枢密使。后晋高祖天福四年 (939) 罢,出帝开运元年 (944) 复置。宋沿五代之制,置枢密院,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命,与中书分掌军政。初设枢密使、副使为长贰,仁宗庆历 (1041―1048) 以来以宰相兼使。或置知枢密院,同知院,官资浅者则称枢密直学士签署院事,同签署院事。熙宁元年(1068) 并置使、副使与知院事、同知院事。神宗元丰五年 (1082) 定置知院事与同知院事2人。南宋复置枢密使,多以宰相兼任。辽分为南、北院,北院掌兵机、武诠、群牧之政,南院掌文铨、部族、丁赋之政,又有听讼之权。各设枢密使、知枢密使事、知枢密事、枢密副使、知枢密副使事、同知枢密使事、签书枢密院事等,僚佐有都承旨、副承旨、林牙、知院帖黄等。又各以中丞司为隶属机关,置北南枢密院点检中丞司事、左、右中丞等。北枢密院多以宗室或后族任之。金朝太宗天会二年(1124) 因伐宋改置 “都元帅府”,废帝天德三年(1151) 置枢密院。章宗泰和 (1201―1208) 间每行兵即为元帅府,兵罢则复为枢密院,设枢密使副使、签书枢密院事、同签枢密院事、经历等。哀宗天兴元年 (1232) 并枢密院归尚书省,以宰相兼院官。又于全国重要地方置行枢密院。元世祖中统四年 (1263) 置,后定置知院,同知,副枢、佥院、同佥、院判、参议、经历、都事等,又领客省使、断事官,迂征伐之事、则置行枢密院。 宋代最高军事机关。唐代宗始命宦官为内枢密使,掌朝中机要。五代后梁置崇政院,改枢密使为崇政使,以文士充任。后唐改置枢密院,长官复称枢密使,权比宰相。后汉大将郭威任枢密使,主军务,开创枢密院掌兵先例,后周继之。北宋沿置,主管朝廷军事机要,即侍卫、边防、军马等政令,掌兵籍、虎符,得皇帝命令有调动兵马之权,但并不直接统领军队。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东、西“二府”。又与三衙分掌发兵与握兵之权,“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枢密院长官常以文臣充任,统辖三衙,以文制武,兵权分立,使军权不可能构成对皇权的威胁。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或为知枢密院事和同知枢密院事,时还增设签书枢密院事和同签书枢密院事。地位略低于宰相,与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等副相统称执政,宰相与执政合称宰执,宋朝的宰执是最高行政长官。南宋初,因军情紧急,往往由宰相兼枢密院长官。自宋宁宗开禧始,宰相兼任枢密使遂成定制,这样在事实上就改变了由宰相和枢密院长官分掌文武二柄的旧制。参见“三衙”。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