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栈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栈道分类:【传统文化】 山间修过的通道。亦称“阁道”、“栈阁”。流行于四川、陕西之间的某些地区。此地崇山峻岭,异常险峻。当地悬崖绝壁上凿孔架支木柱,上铺木板以做通道。栈道起源甚早。《战国策?秦》中就有“栈道千里通于蜀汶”的记载,可见其始凿于先秦,历代续有修葺。今四川广元市北45公里朝天镇南北的明月峡和清风峡中,濒临嘉陵江东岸峭壁上的废栈道,为古蜀道的遗迹。今栈道已废,但岩壁上的孔洞犹存。洞分上中下三层排列,中层孔洞用来插木桩,上铺木板,上层用以搭蓬蔽雨,下层孔洞用于安装撑木。每一孔洞深50厘米左右,30厘米见方。远望栈道,宛如凌云廊阁,故又称“云阁”。历史上许多文史学家对我国劳动人民的这一卓越创造有许多描述和赞叹。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李白的《蜀道难》一诗。 ①又名“阁道”、“栈阁”、“复道”。险绝处傍山架木所成路。始凿于先秦。多于陡峭山岩凿40厘米见方,深约80―90厘米壁孔三层:中层插木桩,辅木板以作行道,下层插支撑木柱,上层则搭蓬避雨。以沟通川汉盆地、关中平原的川陕栈道最为重要,褒斜道、陈仓道即为其北段,今阁道已废,岩壁孔洞犹存,四川省广元县朝天镇明月峡、清风峡中有明显遗迹。②飞阁间相连通的复道。《淮南子?本经训》:“延楼栈道。”高诱注:“延楼,高楼也;栈道,飞阁复道相通。” 亦称“栈阁”、“桥阁”、“阁道”。在山区陡峭之处,凿山腰石为方洞,按一定距离逐一排开,然后嵌进巨型方木,其上铺板,成悬空的板阁之路。始筑于战国。秦统一中国前后,为开发四川,修筑了连接川陕的栈道千里。《史记?范睢秦泽列传》:“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西汉前期已有嘉陵故道、褒斜道、谠骆道、子午道四条通蜀的栈道。其中,汉武帝时修筑的褒斜道,从秦岭的褒水和斜水经今陕西眉县境越过太白山到达今陕南褒城境内,全长五百余里,路面宽三至五米不等,动用劳力数万人,成为入蜀的主要通道。其后屡经修整,以东汉明帝永平六年(63)的工程最大,“作桥格六百三十三间,大桥五,为道二百五十八里。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官寺并六十四所。凡用功七十六万六千八百余人,瓦三十六九千八百四器,用钱百四十九万,九千四百余斛粟,九年四月成就”(《囿君开褒斜道摩崖刻石》)。施工多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工程技术措施,其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华阳国志》中“诸葛亮相蜀,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即是诸多栈道形式中的又一类型。 我国古代修筑在悬崖峭壁上的道路。在今四川、陕西、甘肃、云南等省境内,古人曾在峭岩陡壁上凿石为孔,插木为梁,上铺木板,旁置栏杆,架桥连阁而成。最早见诸的是秦蜀栈道,为战国时期修建。我国西南几省多有崇山峻岭,深溪绝谷阻隔,道路难通,交通十分困难,于是就创造了栈道这种人工道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著名诗篇《蜀道难》就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川陕之间,行路的艰难和栈道的奇伟。诗中云:“噫吁戏,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栈道的修建大大促进了西南各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栈道也是兵家攻守的要地,如石牛道等都曾在古代战争中起过作用。栈道又称“阁道”,是中国古代山地道路建设的一大创举。 又称 “阁道” 。古代在陡峭险绝处依山架木而成的道路。《战国策?秦策》: “栈道千里于蜀汉” 。反映了秦代修筑栈道的浩大工程。这些历史遗迹至今还有保留。人们在褒斜道上还可看见石崖上有上下两层方孔,上面一层方孔较大,是供铺设栈道路面木板用的; 下面一层方孔较小,是用来安设栈道路面支架的。 栈道又称“阁道”,或称“栈阁”,因有的栈道边上修有栏杆,远望甚似楼阁而得名。它一般是在河畔崖壁上凿洞,将横木或条石的一端插入洞中为梁,一端悬空,上铺木板或石板,可供人和车马通行。车马行其上,板响梁震,令人胆战心惊。这种栈道在川东、川南、川西、川中都可见到。其中以三峡岸边的瞿塘、巫山栈道最有代表性。瞿塘、巫山栈道为清代夔州知府汪鉴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主持修筑,自奉节白帝城至湖北巴东县,全长98公里,可供人和车马通行,也是沿江拉船纤夫的纤道。人行其上,仰观悬壁参天,俯视万丈波涛,令人不寒而栗。据有关史料记载,刘备伐吴兵败,烧铠甲以阻吴兵,走的就是这条路线。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