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栖霞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栖霞寺

分类:【传统文化】

在江苏南京东北约20公里栖霞山中峰西麓,为我国著名古刹之一。南朝齐高帝建元(479―482)年间,隐士明僧绍字栖霞,在此结茅而居,后舍茅为栖霞精舍,请法度(437―500)主持。齐、梁两代纷纷凿造佛像,即今寺后千佛岩。隋时在寺旁建成舍利木塔。唐高祖时改栖霞寺为功德寺,增建梵宇49所,使栖霞寺与山东灵岩、荆州玉泉、天台国清齐名,合称“四大丛林”。唐高宗制《明征君碑》,改名“隐君栖霞寺”。唐武宗会昌时(841―846)寺毁,宣宗大中五年(851)重建。以后又曾改名“普云寺”、“岩因崇报禅院”、“景德栖霞寺”、“虎穴寺”等。太平天国时毁于火。光绪三十四年后由寺僧重建。寺后千佛岩石窟为我国唯一的一处南朝石窟,共有249龛,515尊佛像,有江南“云岗”之称。现有舍利石塔为南唐时建。5级8面,全系白石所垒,雕刻精美。

在江苏南京市东北栖霞山中峰西麓,为我国著名古刹之一。南朝宋泰始中,明僧绍在此结茅而居,与智度和尚友善,有师友之谊。南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明僧绍舍宅为栖霞精舍,请智度主持。此为栖霞寺的起源。南朝王公贵族皆信佛,对寺屡加增建。明僧绍之子仲璋任临沂令时,在西峰石壁上镌刻“无量寿佛”之后,王公贵族纷纷出资在此雕造石佛像,即今寺后千佛岩。隋代在寺旁建舍利塔,唐代增建琳宫梵宇49所,使此寺成为当时全国的“四大丛林”之一。后寺院屡有兴废,寺名亦多次更易。至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敕书“栖霞寺”, 即沿称至今。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年间和民国时修建。

中国佛教三论宗祖庭之一。位于江苏省南京东北22公里处的摄山上。南朝齐高帝建元(479―482)年间,居士僧绍(即明征君)隐居此山。时有名僧法度也来此,与僧绍交甚厚。僧绍死后,住宅舍给法度造寺,称“栖霞精舍”。梁朝时辽东僧朗善“三论”,前来师事法度,后被称为三论宗初祖。僧朗死后,弟子僧诠,诠弟子慧布相继住该寺,遂使该寺成为三论宗的发源地。唐高祖李渊时增建殿宇,改名为“功德寺”。唐高宗李治撰文制《明征君碑》,改名《隐君栖霞寺》。相传“栖霞”二字是李治亲笔题写。碑文为当时名书法家高正君书写,是江南著名古碑之一。该寺于清咸丰五年(1855)毁于大火。光绪三十四年(1908)由寺僧宗仰重建,略复旧观。其后屡有增建。该寺文物颇丰,尤以寺后千佛岩为最,是南朝著名石窟,曾与大同的云冈石窟齐名。

在南京市栖霞山。创建于南朝齐永明七年(489年),为隐士明僧绍舍宅改建,初名栖霞精舍。唐高祖李渊改建栖霞寺为功德寺,增建梵宫琳宇49所,楼阁崇宏,殿宇壮丽,与当时山东临清灵岩寺、荆州(今湖北)玉泉寺、浙江天台国清寺并称为佛教四大丛林。后改为隐君栖霞寺。唐武宗会昌年间寺毁,宣宗大中五年(851年)重建。南唐时称妙因寺。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改为普云寺,景德四年(1007年)改为栖霞禅院(又称景德栖霞寺,一名虎穴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复名栖霞寺。清咸丰年间毁于战火,现存建筑如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等大部为清末民初重建。寺内还保存有南朝石刻造像、五代石塔和唐代碑刻等艺术珍品。

位于栖霞山中峰西麓。南朝名士明僧绍(字栖霞),因拒征国子监博士而隐居山中。齐永明元年(483)舍宅为寺,名“栖霞精舍”。唐高祖李渊改名为功德寺,并增建琳宫梵宇49所,遂成天下名刹,与山东长清灵岩寺、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当阳玉泉寺并称四大丛林。会昌灭佛,寺废。大中五年(851)重建。南唐改称妙因寺。宋初名普云寺,后改为栖霞禅院,一名虎穴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敕书“栖霞寺”。历代屡有兴废。现存建筑大部分为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建。红墙巍峙,楼阁崇闳,殿宇壮丽,建筑依山就势层累而上。寺右一古松盘曲如龙,相传为梁武帝萧衍手植。寺左亭内有著名的《明征君碑》,立于唐上元元年(674),由唐高宗李治撰明僧绍传记碑文,书法家高正臣书。碑背面“栖霞”二字传为李治手笔,颇为雄健。入山门经弥勒殿拾级而上,便是宏敞雄伟的毗卢宝殿。殿内金碧辉煌,毗卢佛像高达5米,二十诸天分列两旁,栩栩如生。殿西摄翠楼,恰对东峰,凭栏远眺,风景尤佳。殿后有法堂、方丈室、玄奘纪念堂和鉴真纪念堂。寺院最高处为藏经楼,珍藏佛教经、律、论。佛龛中供奉由整块汉白玉雕成的玉佛,相传来自缅甸。殿东南有舍利塔。再东为大佛阁,又名三圣殿。殿依岩而筑,中供无量寿佛,为明僧绍儿子临沂令明仲璋所凿。佛坐像高10.8米,连座高13.3米,左右侍立11米高的观音、大势至菩萨。现殿前接引佛石像两尊,高3米多,秀美典雅,是我国佛教艺术黄金时代的珍贵遗产。阁后即为千佛岩。

闻名中外的七星岩前百十步处,峭崖奇石相伴,古树苍苔掩映,一方院墙殿宇坐落其间,一片油绿洁净的草地广铺门前,灵剑溪缀着几座雅致的小桥潺潺淌去。“蝉噪檀香风袅袅,鼓鸣梵磬意悠悠”,“天下名山僧占多”,宝刹是也,这就是广西桂林的栖霞寺。栖霞洞(即七星岩)自古传为神仙洞府,至今岩口右侧崖壁还保存着宋代范成大书刻《碧虚铭》,记叙了临贺令郑冠卿遇日华月华二仙的故事。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高僧昙迁曾刻“栖霞洞”三大字于洞口。

此后,栖霞寺香火益盛,缘施随喜,建筑渐具规模,有山门、大雄殿、准提阁、韦驮殿、阿难殿、环碧堂、听月亭、修竹亭、白莲池、放生池、普同塔等。浑融又主持或参与修缮花桥,开辟山道,建设亭台等善事。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宜人独桂林”。古人早有赞誉。奇山秀水,高僧名寺,声传遐迩。每日里游山玩水,进香朝佛,求签许愿者接踵而至,如醉如痴,甚至外国人也慕名而来。有交趾(今越南)使臣阮名儒诗《赠栖霞寺浑融大和尚》:

雅慕抵林不世材,缘悭那得见如来。

几年道月飞银海,何处昙花映玉台。

碧水青山游乐国,幽岩深洞绝尘埃。

相逢未暇谈禅趣,认取高僧一指回。

阮使臣在诗中歌颂了桂林山水的秀美和名寺高僧的玄妙,同时也表达了热切的仰慕之情。

浑融年过九十而圆寂,僧俗为他在寺前建有墓冢。

广西巡抚陈元龙(1652-1736年)字广陵,号乾斋,浙江海宁人,康熙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一品顶戴。在桂7年,栖霞寺也是他常登临之处,《重过栖霞寺》(二首选一)诗曰:

联舸铁绠锁城东,仙境?岩有路通。

满目烟霞开宝刹,曩时忠义翊宗风。

溪流断续泉声咽,石磴欹斜履迹空。

陈元龙在诗中,写出了山水胜境,写出了他和浑融的成绩,更写出了对浑融的深切怀念。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38:49